李曉曉
(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形象的親切感、情感的感染力、語言的親和力以及道理的吸引力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平行四邊形”,成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影響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的教育者以特定教育形式呈現出特定教育內容以實現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實踐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更好地完成傳播知識、傳播真理、引導價值的崇高使命,必須樹立良好的形象,使自身具有魅力,這種形象的吸引力包括外在形象和內在精神氣質兩個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教育者外在形象,它給人以親切感,讓受教育者不由自主地親近教育者。這需要教育者始終保持干凈整潔的儀容儀表,穿著得體、舉止文明、談吐優雅,平易近人。另一方面,形象的親和力是教育者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是教育者樂觀向上的性格、堅忍不拔的意志力、自信從容的心理、健康高尚的人格以及優良謙遜的品德綜合作用的結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除了教育者自身的形象之外,最重要的是其中闡述的精神和理論的影響力,這要求教育者自身具備堅定的信仰和深厚的學養。從學養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稱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想成為有親和力的教師必須以豐富的學識、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的尊敬。這要求思政課教師要學懂、弄通、悟透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并且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真正“在理論上、筆頭上、口才上或其他專長上有‘幾把刷子’”,成為讓學生信服的行家里手。此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與時俱進,加快知識更新,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避免少知而迷、無知而亂,用豐富的學識、深厚的學養引導學生堅持真理,糾正錯誤。
情感感染力是判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關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學生言傳身教的除了知識,還有情緒、情感和情懷。這要求教育者既要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又要以學生為中心,還要對教育事業滿懷激情。具體表現為: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時刻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社會的關切,用自身的“情真意切”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立報效祖國的鴻鵠之志,并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最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教學活動要滿懷激情和理想。激情是一種奮發向上的朝氣,也是一種蓬勃進取的銳氣,還是一種不斷創造的活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從事的是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如果教師對從事的教育事業始終充滿激情就能夠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給學生傳遞正面的情緒,感染學生始終以飽滿的姿態來應對自己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不僅有深刻的價值意蘊、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還有科學系統的方法論要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為人師表,要言為士則、行為世范,要樹立良好的人格形象和高尚的道德形象,這樣才能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學生尊師重道。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樹立良好的人格形象。教師的人格形象是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親近感的首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首先自身要意志堅強、性格開朗,始終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滿熱情,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拋棄、不放棄。其次,必須對學生充滿愛,富有耐心,善于理解學生。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引導學生以活潑的姿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朝氣蓬勃地邁向未來。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樹立高尚的道德形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從事的是“以心靈塑造心靈,以人格鑄就人格”的工作,其自身的道德水平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階段的公共必修課,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修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教育、黨史國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與形勢與政策方面的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要求教育者能夠將其中的思想、哲理、道理用教學語言深入淺出地闡釋清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在提升理論闡釋力方面下苦功夫、深功夫。不斷更新理論思維,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通過思維創新把道理闡釋清楚,達到講學生喜歡聽、聽得進的話,寫學生喜歡看的文章。
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要做到思想精深、理論深刻,形象生動,還要形式多樣,即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吸引力。首先,要堅持說“新”話。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目標任務已經發生轉變,思政課教師要使自己的課堂具有吸引力,首先必須立足時代,聚焦大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闡釋,只有這樣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認真聽課。其次,要堅持說實話。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雙方相得益彰的課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吸引力,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貼近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最后,要采取形式多樣、接地氣的話語表達方式。當前學生對思政課不愛聽、聽不進去,多是由于聽不懂或者說難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