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玲燕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助產婦,因此他把自己的方法比作“精神助產術”。蘇格拉底主張在跟別人對話時首先不說出自己的正確答案,就同助產士的任務只是幫助孕婦生育,而不是助產士生育孩子。因此,蘇格拉底在同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經常采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他與智者不同的是,他只跟別人對話,并且還把自己說成一無所知,只提出問題,讓別人回答。但是當別人在回應他問題的時候,如果答案不正確,蘇格拉底就會對別人的答案進行一系列的反駁,使對方的回答矛盾百出。最后他再通過啟發對方,逐漸誘導對方直至對方把他自己想要的觀點說出來,但是他仍然會堅持說這個答案是對方的,答案就存在于對方自己的心靈之中,只是因為他們肉體的阻礙,所以一直未能明確地顯現出來。從而他的作用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來幫助對方明確自己心靈的觀點。于是蘇格拉底把最后這個關鍵的環節,形象地稱為“精神助產術”。
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的實質包括兩點。第一,承認自己是無知的學習者,因此只提出問題,不進行回答問題。第二,在對話中,不斷啟發別人朝著真理的方向前進,進而獲得或者接近真理。實施“精神助產術”一般有四個步驟。第一步:諷刺。通過對話與發問,揭露對方觀點中的矛盾之處,讓對方放棄自己原本的觀點,回歸到一個無知的狀態,進而進入下一環節。第二步:助產。不斷提問,不斷讓對方回答,進而讓對方逐漸獲得新知識。第三步:歸納。從對話中的個別具體問題出發,逐步上升到一個較為普遍的命題。第四步:總結。總結問答和辯論的結果,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得知,每次問答和辯論,蘇格拉底總是想得出結論,但是往往沒有結論。
1.承認自己無知的態度使對話者雙方處于同等地位。
沒有真誠的無知,就沒有對知識的真誠探索,無知的態度成為了蘇格拉底進行對話的關鍵環節。蘇格拉底承認自己無知,一方面是為了方便自己提出問題向別人請教,這樣他就可以只提出問題而不回答問題。另一方面,這樣有利于對話雙方處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一個平等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雙方放下內心的顧慮,坦然面對。蘇格拉底的對話不是教師的訓導,更不是智者的炫耀。
2.有利于充分發揮對話者的主觀能動性。
蘇格拉底的對話是在不提前確定一個原則的前提下通過他提出問題,然后自圓其說地為其辯護,并且事先也不會給出一個答案,而是千方百計地把對方引到自己的答案上來。因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不斷提問,反駁,讓對方不斷地思考答案。在這個過程中,由于他自己之前就承認自己無知,所以他不會給對方提示任何關于答案的信息,一切都靠自己去思考,這極大地發揮了對方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對話者自身的潛能。
3.采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帶有啟發式教學方法。
在蘇格拉底助產過程中發現,他非常注重引導,通過自己的反駁啟發對方的思想,讓對方思維、想法轉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采用引導的方法,讓對方逐漸去接近真理。他的這種方式就是我們現在實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來源之一。
1.多問題,少結論。
蘇格拉底說:“我還是求援于心靈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尋求存在的真理好些。”這正是他首創的在內心世界尋找終極原因的哲學,奠定了其創立“精神助產術”范式的哲學基礎。因此,反詰的目的是解開蒙蔽,而不是創造真理。他相信,只要通過一系列的發問與引導是可以慢慢揭開人們頭腦中的蒙蔽,從而獲得真理或者接近真理。因此,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出現了一種多問題,少結論的現象。據文獻記載,他一直都希望在對話結束后做一個總結,可是都沒能夠如其所愿。盡管對話逐漸接近真理,但是提出問題最終沒有一個結論,如蘇格拉底熱衷對美德知識進行討論,但作為"產婆"的蘇格拉底并未成功幫助對話者"助產"出任何確定的美德知識,大多有關美德問題的討論都無果而終。因此,多問題,少結論勢必成為蘇格拉底“精神助產術”的一個最大的缺點與不足。
2.過于浪費時間,且存在著灌輸的嫌疑。
蘇格拉底所處的希臘時代,辯證法的教育十分流行。蘇格拉底在談話時邏輯思維嚴密,語言清晰明了,常常使對話者根本無縫可鉆,只能在他的步步追問下連聲說“是”。此外,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他提出問題后采用反駁別人的觀點,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矛盾點進而接受他的引導去接近真理。但是,在對話過程中,所謂術業有專攻,蘇格拉底并不也是樣樣精通,他的反駁不一定都是正確的。由于蘇格拉底自身沒有留下文獻,但是從他弟子的一些文獻中得知他非常喜歡找各種各樣的人對話,如去集市上找各種類型的人對話,有工匠,建筑師,政治家等。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蘇格拉底在不斷的發問與反駁中的確存在著有向他人灌輸自己思想的嫌疑。
3.只重視思考,忽視學習,并且方法缺乏靈活性與適用性。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是存在于人的靈魂中,“助產術”就是把真理從靈魂中引導出來,因而他十分強調反思,而忽視了知識的學習,這種對話所取得的效果欠佳。此外,他實施助產術的過程中僅僅采用對話形式,明顯缺乏靈活性。假設事實正如蘇格拉底所認為的那樣,那么我們要解開遮蔽真理的面紗其實是可以靈活采用多種方式去進行,如實驗,觀察等方式。另外有些問題并不能通過對話得到結果,缺乏適用性。
蘇格拉底以無知的態度來推動對話的順利進行,并且他的無知態度也是他進行對話的關鍵因素,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態度促使對話雙方處在一個平等的對話環境中,促使對方積極思考。在當代教學過程中教師放下“知識權威”的架子,以“無知”的態度來真誠地對待學生,同樣有利于營造一個平等的、和諧的、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中,老師的這種態度可以拉近雙方的距離,讓學生在一個放松的環境中學習思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和諧的教育,就沒有和諧的發展”。師生關系的融洽很大一部分取決于老師對學生的態度。所以有些教育家甚至主張老師應該和學生做朋友,了解學生的性格以及各方面的愛好等,進而讓師生雙方相互學習。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實質是以教師為中心,目前這種方法已經不適用于當代的教育體系。“教師始終主宰和控制著整個教學對話情境,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師生關系及其教學氣氛相對較為嚴肅,緊張、呆板、單調。”在這樣的一種教學環境下學生很難做到各抒己見,往往會出現一種“學生雖然也在自己走,但一直是按照教師所指定的路線在走。”的現象。因此,我們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老師只充當主導作用,老師在課堂上充當引導者,讓學生自主去思考尋找問題答案,老師可以在一定情況下給予一些建議。并且在信息多元化時代,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料也成為了可能。因此,我們應該大力實施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提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學生保持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但是在部分課堂上出現了一種怪象,老師提出問題太多,讓學生無所適從。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注意自己提出的問題必須具備一定的價值。一般情況下,好的問題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提問的價值;第二,都是能夠引起學生積極思考,不斷去探尋答案。另外,老師提出問題后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問題的答案上,正如蘇格拉底在“助產”過程中仍然不斷地反復進行追問,反駁,所以老師還要關注學生的思維動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發現自己思維上的破綻,進而獲得真理。
蘇格拉底是認為真理存在于人的靈魂之中,所以他強調思考,忽視學習去獲得或者接近真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所以當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沒有學習,那么思考就如同無源之水,根本沒有任何的實質意義。正如孔子所說,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罔。我們必須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方能學到更多知識,掌握更多真理。另外,在學生思考過程中,由于學生的知識面有限,難免會出現思想走進死胡同的現象,因此老師應該在合適的時機給予啟發,讓學生能夠思維更加開闊,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