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旅游業是國民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的十年,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旅游市場,僅2018年旅游外匯收入1271億美元,對GDP貢獻為9.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4%。這意味著旅游業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上都有了更高標準,這也對旅游業從業人員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有了更高要求。
《旅游政策與法規》作為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旅游行業的門面——全國導游資格考試科目之一,其擔負了培養適應旅游行業一線崗位需要,具備旅游行業創新能力、良好職業道德、法律知識、健康個性品格和較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重任,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首先,在當前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的大背景下,旅游業伴隨著中國的農業轉型升級,并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國家、省市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旅游行業的發展,政策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反觀目前職業院校主流選擇使用的《旅游政策與法規》教材,從整體構架到各個章節占比都沒有體現出政策在這門課程中的重要性,授課教師的教學過程業更偏愛于“法規”,而輕視“政策”,這是教育者往往自己對政策把握不準造成的。
其二,根據對主流選擇使用《旅游政策與法規》教材的不完全統計,其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規、條例、辦法等內容超過30個,即含有本課程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又涵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安全管理暫行辦法》等民商事、行政法律。這種零散堆砌的課程內容,很容易使本就晦澀的法律知識顯得更為枯燥,造成沒有接觸過系統的法學教育的高職學生難以接受。
最后,《旅游政策法規》的課程中還安排有“旅行社安排導游的相關規定、導游資格考試及導游資格證、導游人員分類、旅游飯店的概念特征、旅游飯店的星際申報及評定”等內容,這些內容與《旅行社經營實務》、《旅游營銷策劃》等多門專業后續課程內容重復,不同課程的老師重復講同樣的知識點,這種過于希望大而全的教學理念,浪費大量教學時間,這也是對本門課程定位不準造成的。
對“寬基礎”視域的理解,首先是對我國旅游政策和旅游法做重新審視和認識。
法律方面,縱觀《旅游法》的構架,分為十章112條,采取了綜合立法模式,總則闡明了《旅游法》的立法精神、適用范圍,第二至第九章分別對旅游者、旅游規劃和促進、旅游經營、旅游服務合同、旅游安全、旅游監督管理、旅游糾紛處理、法律責任做出規定。這種立法方式,特征兼具組織法與行為法,實體法和程序法,任意法和強行法,內容涵蓋行政法、經濟法、民法,是一部綜合性很強的寬口徑法律。我們把學習內容豐富,但同時程度較淺的《旅游法》,理解為課程構建的寬基礎。
政策方面,國家通過旅游建設促進經濟轉型,旅游發展與社會發展具有高度緊密性,作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必須具有對旅游政策的敏銳性,增加本課程政策知識課時量,使學生對今后將要從事的行業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在行業中找準自身的位置,在行業的大發展時期找到好的機會,這從另一方面也對《旅游政策與法規》課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掌握國家法律法規、又熟知國家、省市發展方針。在此基礎上對活模塊教學模式實踐進行探討。
模塊,英文原意指具有獨立功能、可靈活組合的部件,現代職教課程提及的模塊,指有特定目標、便于組合、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換言之,一個模塊就是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學習單元。我國中職教育界對整個中職教育體系的“活模塊”課程模式有一定研究基礎,我們在這一基礎上對“活模塊”做縮小理解,主要是指在系統學習了旅游政策和旅游法這個寬基礎上,對法律法規的學習做進一步的延升:根據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崗位群主要有旅行社導游、旅行社計調、旅游營銷和旅游接待和旅游行政部門基礎管理工作崗。寬基礎面對以上五種相關職業側重綜合職業能力形成,旨在為適應職業變化、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活模塊”針對從事某一職業、某一崗位,強調職業的專業性、不可替代性和技能可轉移性。比如針對旅游營銷崗位的《合同法》,針對導游崗位的《導游人員管理條例》、針對旅游行政崗的《行政法》。將這些專門法設置成不同的學習模塊,作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選修課程,由學生自主選擇性學習。
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要求,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發揮人文課程教育的力量,注重法治思維培養,改變當前高職教育課程的工具化傾向。“法治”教育是基礎,是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道德的養成課,課程不能貪大貪全,必須掌握是為培養技能型人才奠定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的基礎課程,同時也必須按照法學教育入門易深入難的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能力培養規律和素質形成規律設置課程體系,以期達到培養具有分析、研判、解決問題能力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