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洪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瀘溪思源實驗學校,湖南 湘西 416100)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道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有了興趣,不僅能使人精神振奮,情緒飽滿,而且對豐富人的知識,開發人的智力,進行創作性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相反,沒有興趣,強制性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沒有興趣的學習,就不會有智能的靈感,就不會有創作和發現。
有效的激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教學的高標準要求,數學課堂如何激趣,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重視。
下面,就結合教學談一談數學課堂激趣的幾種常用的策略。
“好勝心”是每個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對激發學習興趣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在口算時,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在回答問題時實行搶答,看誰最先回答出來;在進行簡便運算時,看誰的方法最簡便;在解答難度較大的題時,看誰最先解答出來;此外還可在每期適當地進行一次數學競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樣,學生便在緊張、刺激的學習中獲得成功,體驗到了進取之樂。
小學生年齡小,主動學習意識不強,但同時具有強烈的好奇感和好勝心。基于這個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實際精心設置疑問,制造懸念,通過引發學生的好奇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講《3的倍數的特征》一課時,不要一下子就把“3的倍數的特征”告訴學生,而是先讓幾個學生隨意說出幾個整數來“考”老師,老師立即做出準確判斷:哪些是3的倍數,哪些不是3的倍數,并讓學生當堂驗證。當學生發現老師的判斷十分準確時,感到非常驚訝:老師真神!你怎么這么快就知道答案呢?這時,學生的好奇心個個都被激活了,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了。此時,學生再也坐不住了,求知的欲望高漲,這就為下面上好“3的倍數的特征”這一課,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地創設和諧、愉悅的求知情景,為學生創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循環小數》時,可以采用故事導入: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從前……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興趣被挑起來了,跟著老師一起講起故事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此時再提出“循環”的概念來學生就能很容易地接受了。
練習是使學生掌據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課堂練習設計要充分地利用學生好奇愛動、爭強好勝的心理,適時地安排一些游戲性的練習,增添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教學“20以內加減法”的練習課上,我設計了這樣兩道題:( )+( )=15;( )=( )-3等,先通過看誰找的答案最多,讓學生比一比誰更聰明。然后找學生匯報結果,我對每種答案及時評價,給予鼓勵,讓學生體驗創造性解題的樂趣,進一步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這樣設計既能夠引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又能得到自我評價、自我表現的機會,充分說明巧設練習可以達到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
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而教材的知識是“靜止”的,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教師創設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把“靜”的教材內容轉化成“動”的外部活動,讓學生參與獲得知識的全過程,嘗到探求知識的樂趣,把外在的興趣引向內在的興趣。如教學“環形面積”時,先讓學生畫一個半徑4厘米的圓,在圓內畫一個半徑為2厘米的小圓,剪去,同時啟發學生:“看誰能剪出多種不同的形狀?操作過程中學生畫得仔細剪得認真 ,同時又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通過聯想、觀察、比較、分析幾種不同的畫法,使學生深化了對環形的認識。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口表述,再動腦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由“動”生“趣”,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氛圍濃厚。同時,探求的成功又讓學生滋生出更濃的興趣,形成了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開拓視野,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又能使課堂教學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氣氛,從而使學生樂學,主動地學。例如:在教學《億級數的讀寫法》時,可出示一幅中國地圖,地圖上面有各省市的土地面積,可以根據地圖上面積的數字來教學億級數的讀、寫法,而且通過地圖,學生可了解到中國有這么多個省市,又能直觀地對比哪個省市的面積大或小等。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遠不止這幾種。但,不論我們采用什么樣的策略,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應堅持做到如下三點:
第一,給學生一個自己的空間。
獨立思維的空間,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生能回答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回答,學生不能回答的,也要循循善誘,不能包辦代替。
第二,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選擇是多方面的。
一是認知過程中的選擇。掌握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教師要讓學生有充分的選擇權,讓他把相關材料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他得以超越現象,發現規律和聯系,使信息不致于流失,從而獲得新的領悟。
二是參與過程中的選擇。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做到人人參與,雙向交流,教學共振。
第三,給學生一個展現的機會。
一是展現個性,如開設“學科沙龍”;
二是展現能力,如編導課本劇;
三是展現學業成果,如舉辦小發明、小制作展等,讓學生在得到展現的滿足中認識、規范、評價和發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