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乾坤 吳霄翔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各大高職院校一直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主動對接社會發展潮流,旨在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1]。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好的教學方法,筆者在隧道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傳統的授課模式不能滿足高職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筆者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問題驅動法”教學模式為突破口,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解決教學難題,提出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及指導思想,以期為廣大高職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考和借鑒。
1.1.1 內容覆蓋面廣
目前我院采用的教材是王道遠[2]主編的隧道施工技術,另外同時參考王運周[3]等主編的教材。綜合來看,這些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隧道基本知識、隧道設計、地下車站施工、區間隧道施工、不良地質和特殊地質段隧道施工、施工質量檢測、監控量測、安全及環保等。由此可見,課程內容覆蓋面很廣。
1.1.2 主要內容之間獨立性強
隧道施工技術課程不僅知識點覆蓋面廣,而且其主要內容之間的獨立性強,對學習者的專業基礎知識儲備量要求較高。如隧道勘測設計、圍巖壓力的確定、圍巖穩定性分級等,主要涉及工程地質、土力學等知識。
綜上,隧道施工技術課程內容繁多,與大多數專業基礎知識關聯緊密,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難理解、記不住等現象,進而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教學過程的質量,是授課教師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構建基于問題驅動的信息化教學課堂是選取合適的信息化技術與教學內容融合,通過讓學生回答或解決一系列的問題,最后達到掌握一個主題知識的目的,授課教師根據課程的重難點拋出問題,生成學習動因,驅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的授課過程將通過靈活使用各種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教學支撐,學生也可以利用一些信息化設備自主進行資料查找、溝通協作、信息探索,最終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創設問題情境是整個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點,老師選取合適信息化技術與教學內容交互,創設更加直觀和形象化的問題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例如,在學習明挖法中的防排水施工的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觀看一些相關的圖片、視頻,或者利用VR技術,使學生對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流入基坑所產生的危害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并深刻體會防排水施工對基坑開挖施工的重要性。
問題任務的確定決定后續教學的質量,而且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時,缺乏良好的思維習慣,易形成思維定勢,最后造成思維僵化,學習效率大大降低,為此,授課教師應精心設計與學生相關并且與知識點聯系緊密的現實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受到挑戰性。例如以杭州市慶春路隧道為例,讓大家思考隧道施工的方法有哪些?它們分別具有什么特點?適用條件是什么?如果你作為工程師,你會選擇何種開挖方式?
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關鍵途徑,學生根據授課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結合教材及相關的參考資料,自主采用信息化技術去分析解決這些問題,在授課教師的主導下,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與探究,小組提交意見后,由授課教師點評,交互使用合適的信息化技術歸納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當問題被解決后,授課教師會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提出新的問題,新的要求,進一步探討新的知識點,循環多次,使學生處于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質疑、糾正、合作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大大提升教學質量。
基于問題驅動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最終目標并非僅僅局限于某一具體問題的解決,而是希望通過把學生帶進問題驅動的過程,在問題探索中啟迪學生思維,改善認知結構,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本文從四個環節闡述了在隧道施工技術課程中構建基于問題驅動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學實踐表明,此種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學生創新思維和適應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