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琴
(陜西省大荔縣婆合初級中學,陜西 大荔 715100)
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適當結合國內外當代和古代的發展形勢,例如,講到商鞅變法,秦孝公即位初期,國家弱小,是七國中綜合實力最弱的,秦孝公決心讓國家變得強大,力圖改革,于是下令招納賢才,當時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便入秦,廢除秦的舊制度,并提出了“廢井田、開阡陌、獎軍功、實行郡縣制和實行連坐之法”等變法發展的策略,讓學生認識到商鞅變法目的是讓國家變得強大,實現秦國統一六國,商鞅變法的也符合秦國多數人的利益。聯系現實,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并逐步實施對內改革,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實行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對外開放,建立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多層次、寬領域、立體化開放格局。當前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符合我國現實國情的重大舉措。因此,歷史教學要貼近事實、貼近內容、貼近生活,這樣才會有生命力。
在教學中,老師除了要認清知識的重點和難點,還應盡量使課上得生動活潑,這樣既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使學生加深對教材知識的印象,達到記憶的目的。歷史事件有它自己的特點,很多歷史故事不管結局是好還是壞,都對初中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比如,在講授“洋務運動”時,學生能學習到的內容只是“洋務運動”的起因、過程、結果等,需要學生一個個去記,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教師在課上講,下面學生興趣不大。這也讓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歷史事件就是這樣,枯燥無趣,教師可以針對“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運動派別、推進過程、主要方面、運動結局、相關評價、歷史影響、與明治維新的比較等,講解一些小故事,也可以通過教室中的投影儀播放視頻短片或動畫圖片,讓學生在腦海中浮現出歷史事件場景。如此,學生學習起來較為輕松,學生也愿意主動、自覺地了解歷史知識,學會辯證地看待史實的發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
歷史事件雖多,但都可以按類歸納并記憶。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歷史,均可歸類為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民族關系等方面來記憶。還有農民戰爭的口號,民主革命時期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解決土地問題的主要政策,世界史中的戰役戰爭等。從這些同類事件中找相似之處,區分它們的細枝末節,印象深刻,容易將一些知識相同,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點歸納起來。如中國農民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有組織,有準備,創立太平道,用宗教拉攏人心;唐朝后期黃巢起義:流動作戰,避實攻虛;李自成起義提出“均田免稅”口號,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朝田畝制度》。如,同樣是封建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其手段和方法不同,秦始皇在中央設丞相,管理行政事務;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丞相,提升六部職權。同樣是鞏固思想統治,秦始皇、漢武帝對待儒學的態度卻相反,一個“焚書坑儒”,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濃縮記憶法,就是在上新課前,利用較短的時間,將本課的重要基礎知識按事件性質、內容、人物、年代、發展過程、結果影響等,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進行概括總結,使難記憶的內容條理化。用濃縮記憶法記《南京條約》內容:通商、割地、賠款、關稅。如《馬關條約》割三島、賠兩億、開四口、設工廠。也可以通過數字把書本內容濃縮提煉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以濃縮為“一面旗子,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如“隋朝大運河的基本概況”濃縮為“一個中心,兩個端點,三個城市,四條河段,五大水系,六個省份”。再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課濃縮四三二一來記憶,即:四場侵略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次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一條主線——近代中國如何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記住所有的歷史知識。有必要遵循先易后難,先大后小的原則。此法適用于單元復習、系統復習等。復習時,特別要注意的是,記憶一定要分章節,畫歷史知識結構樹,包括大標題、小標題、每一小標題下的各項具體內容,看完每章每節,把書合起來回記一遍,邊看邊圈點批注,看書時手腦并用,實在回憶不起來,再把書打開看看,這樣反復幾次,很快就把要記的內容記住了,比起只顧往前看的復習方法,效果要好得多。如辛亥革命的記憶,學生學習時,可將大標題分為兩個階段,以中華民國成立為界,第一個大標題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建立共和國進行的斗爭,主要包括組織、思想和軍事三方面的斗爭。第二個大標題是革命派為保衛共和制的原則所做的斗爭,主要包括二次革命、護國運動等。如唐朝盛世經濟的繁榮,首先主要表現在農業上、手工業上、商業上,然后具體細化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初中歷史老師的教學任務是努力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在課堂教學和知識歸納中找到有效的方法,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標,教師要變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領路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歷史、在記憶中明理,教師和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不斷摸索和總結,這樣才能讓初中歷史教學生動有效,為社會培養有理論、有實踐、有創新和有個性的社會主義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