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四川 南充 637131)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公共英語課程,其教學內容都是以基礎知識和聽說訓練為主,大都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無關。但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不少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社會對職業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以及技能型行業英語的重要性,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逐步朝著行業英語教學開始轉變。在我國,沿海一帶的職業技術學院對此的觸覺最為敏銳,掌握先進的信息也更為迅捷,它們最先嘗試了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把大一所開設的基礎英語課程全部替換成行業英語課程,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但由于處在公共英語改革的初級階段,缺乏經驗,在行業英語推行之前沒有一點銜接的過程,而公共英語的學生普遍英語基礎偏弱,在沒有夯實英語基礎的前提下,直接開設行業英語課程,對于公共英語的學生來講無論是在適應性還是難度性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收效甚微。因此,我們在借鑒其他兄弟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基礎上,結合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的實際情況,研究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 “基礎英語+行業英語”的銜接教學模式。
在基礎英語教學階段(大一第一學期),強化學生掌握高職階段必備的英語詞匯、基本語法、提高閱讀技能,幫助學生夯實語言知識基礎,引導學生聽力、口語入門,兼顧學生過級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今后英語學習的可持續發展。采取的措施有:(1)從學院招就處取得各專業新生入學時的高考成績,了解新生的英語基礎,根據學生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建立優生和差生互助小組,促使優生差生共同進步。(2)教考分離。公共英語所有任課教師出題建設試題庫,從試題庫中隨機抽題成卷。改革考核方式:考試和考查相結合,獨立完成與小組討論相結合,考場上完成與考場外相結合,筆試與口試、聽力相結合。(3)組織和輔導部分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4)增加英語語音、英語會話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行業英語教學階段(大一第二學期),教學內容貼近學生所學專業,提升學生與職業領域相適應的英語應用能力,從而加強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采取的措施有:(1)教師培訓。要求公共英語課授課教師通過閱讀所教專業的相關書籍或向所教專業的專業課教師學習,了解該專業的行業背景,通曉該專業崗位的基本流程,熟悉該專業的詞匯術語。(2)以我國現有的相關行業英語教材或自編教材結合某行業企業的相關英語資料作為授課內容,使學生掌握與職業相關的英語知識。(3)指導學生搜集行業英語中出現的高頻詞匯并加以學習,熟悉該行業領域的專業術語,提高其閱讀相關行業英文資料的能力。(4)模擬相關行業的工作情境,加強行業英語口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職場英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5)采取口試與筆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口試主要測試學生能否在模擬創設的行業工作情境中,與同學用英語進行一般的業務交流,能否聽懂并回答教師提出的與專業相關的一般性英語問題。筆試主要測試學生是否掌握本行業或專業中出現的高頻詞匯,能否正確理解并翻譯本行業或專業手冊中的相關英語文字材料。
1.研究的問題
(1)如何更好地使基礎英語教學與行業英語教學銜接?
(2)這種銜接教學模式能否促使公共英語的學生更快融入到行業英語的學習當中,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積極性、英語應用能力?
2.實驗教材
第一學期,兩個班都使用現有的基礎英語教材《點擊英語》;第二學期,實驗班使用行業英語教材《財務會計英語》,控制班則還是使用基礎英語教材《點擊英語》。
3.研究的對象
選擇2018級會計1-2班為實驗班,采用“基礎英語+行業英語”的銜接教學模式,第一學期(2018.09-2019.01)進行64學時的基礎英語教學,第二學期(2019.02-07)進行64學時的行業英語教學;2018級物流營銷1-2班作為控制班,采用傳統的兩學期共128學時的基礎英語教學模式。被研究的兩個專業的學生英語水平基本相當,學生人數相近,兩學期的課堂教學課時相同,教師教學水平相當。
4.研究的實驗工具
本課題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有:
一是測試。在第一學期,實驗班和控制班同時進行基礎英語教學,在同等條件下,期末我們對控制班和實驗班分別進行一次詞匯測試,一次翻譯測試,一次口語測試和一次聽力測試(控制班和實驗班四次測試的試題完全相同),然后在第二學期對實驗班實施行業英語教學,對控制班仍然進行基礎英語教學,在同等條件下,期末時我們再次對控制班和實驗班進行一次詞匯測試,一次翻譯測試,一次口語測試和一次聽力測試(控制班和實驗班四次測試的試題完全相同)。在信度、效度、難度上,前測和后測的試題都保持一致性。
二是問卷調查。在第二學期,通過在行業英語教學前后對實驗班進行兩次問卷調查,比較學生在學習動機、語言運用能力、自主學習等方面的變化。行業英語教學后期調查問卷和前期調查問卷的內容大致相同,在行業英語教學前后期同時把調查問卷發放給實驗班的學生填寫。
三是訪談。當問卷調查無法獲取所需信息的時候,還將采用訪談的形式對問卷調查進行補充。在第二學期,行業英語教學前后對實驗班部分學生進行訪談,目的是能夠更進一步及時了解和反饋出學生對行業英語的學習感受和學習效果。
在實證研究的后期,課題組成員收集整理了所有前測和后測數據以及問卷調查和訪談形式得到的相關實驗信息,并運用SPSS17軟件對數據進行了全面分析,描述研究結果。(EC為實驗班,CC為控制班)
1.前測數據結果分析

表1 詞匯前測獨立T樣本結果

表2 翻譯前測獨立T樣本結果

表3 口語前測獨立T樣本結果

表4 聽力前測獨立T樣本結果
通過前測的表格數據顯示,我們可以看到F(詞匯)=2.23,F(翻譯)=2.15,F(口語)=2.21,F(聽力)=2.28和Sig.(詞匯)=0.12,Sig.(翻譯)=0.18,Sig.(口語)=0.14,Sig.(聽力)=0.10。實驗班的詞匯、翻譯、口語、聽力平均分數分別為60.86,62.61,58.33,53.74,而控制班的平均分數則分別為58.57,61.35,56.27,50.91,以及P(詞匯)=0.36>0.05,P(翻譯)=0.42>0.05,P(口語)=0.38>0.05,P(聽力)=0.31>0.05.這就表明兩個班在實驗前的英語詞匯、翻譯、口語、聽力水平是趨于一致性的。
2.后測數據結果分析

表5 詞匯后測獨立T樣本結果

表6 翻譯后測獨立T樣本結果

表7 口語后測獨立T樣本結果

表8 聽力后測獨立T樣本結果
通過后測的表格數據顯示,我們可以了解到F(詞匯)=0.29,F(翻譯)=0.26,F(口語)=0.25,F(聽力)=0.24和Sig.(詞匯)=0.68,Sig.(翻譯)=0.71,Sig.(口語)=0.72,Sig.(聽力)=0.73。實驗班的詞匯、翻譯、口語、聽力的平均分數分別為70.51,70.93,66.58,61.75,控制班的這四項平均分數分別為60.68,62.56,58.42,53.75,以及P(詞匯、翻譯、口語、聽力)=0.00<0.05.這就表明實驗班和控制班的詞匯、翻譯、口語、聽力的后測結果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
在進行了實證研究的統計分析后,課題組成員經過了認真的討論,對本次的實證研究的結果做出了以下的描述:在前測的詞匯、翻譯、口語、聽力的測試數據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中,可以發現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同學在英語的這四項能力水平上大致相同,不存在著顯著差異,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兩個班的英語基礎水平差距很小;但從后測的四次測試數據的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中,卻可以發現實驗班和控制班在英語的這四項能力水平上有了顯著的差異,這就說明實驗班在經過“基礎英語+行業英語“銜接教學模式的教學下,在英語詞匯、翻譯、口語和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時也證明了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英語水平的提高是有效果的。另外,還進一步發現了在前后測中,無論是實驗班還是控制班,聽力測試的平均成績都是最低的,這就反映出聽力訓練在我院的公共英語教學課堂上做得還不是很充分,學生的聽力能力方面比較薄弱,有待加強,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加強對學生的聽力訓練,從教學設計的環節當中多加以體現,做到有的放矢。
1.打破了公共英語教師只教授基礎英語,不涉及專業知識的教學傳統,既突出了公共英語教學的服務功能,又使公共英語與學生未來的職業崗位相結合。2.實現了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理念和模式的突破和創新。本課題體現了我國高職公共英語改革的趨勢---公共英語教學的專業化。在保證學生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強化行業英語的學習,確保了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質量,加強了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學生職業素養和“行業接軌”提供了保障。3.實現了各行業的專業課教師和公共英語課教師的跨系部合作,有利于培養“雙師型”教師和建設跨系部教研團隊。
通過本課題研究,證實了“基礎英語+行業英語”的銜接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中切實可行的必然教學趨勢,這種銜接教學模式給了學生在學習行業英語之前一個過渡期,在幫助學生打好英語語言的基礎上,去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技能和職業素養,特別是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業務的能力,最終使學校的教學與市場的需求相接軌,培養出市場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型人才,體現出高職院校建立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