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娟
(南通開放大學,江蘇 南通 226006)
《山居秋暝》是楊九俊主編,江蘇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第一篇,是在第一冊“漫步古詩苑”單元教學和第三冊“心靈的歌吟”單元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中國古典詩歌教學。要求能夠通過誦讀涵泳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能夠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作品真淳深摯的情感美、形神兼備的形象美和齒頰生香的語言美,感悟中國古典詩歌、尤其是唐詩宋詞的藝術魅力。
本單元由八首題材多樣、風格不同、手法各異的唐詩宋詞組成,四首唐詩和四首宋詞,這些作品是唐宋的經典,流傳千年。通過對這些作品真淳深摯的情感美、形神兼備的形象美和齒頰生香的語言美的涵泳品味,我們不但能得到“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美好的藝術享受,同時還能進一步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122美妙的詩音、詩境,獨特的詩性、詩心。其中必學4篇,自讀4篇。本單元擬作如下安排:

說明:自讀課4篇,提供閱讀指導后由學生課后自讀完成。

說明:以上分析,僅例參評教案涉及課文。
教學對象為五年制二年級學生。
1.知識維度。經過初中以及高職三個學期的語文學習,學生普遍掌握了一定的古典詩詞知識,結合生活進行語文學習,具備了較好的語文認知基礎。
2.技能維度。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古典詩歌的經驗和能力,多數同學能從文本中獲得一些感悟,基本理解文本大意,部分同學能夠對文本的內容和特點進行一些闡釋。從總體上,自主領會和分析文本的能力較好。
3.素質維度。學生的學習態度總體端正,與專業課相比,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較濃,能根據教師的安排進行自主學習,自覺認真地完成課后作業。在課堂學習中,大部分同學能夠較為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究,愿意參與小組討論并發言。
但整體上,學生缺乏閱讀經典詩詞的熱情和毅力,沒有形成誦讀經典的習慣,在詩詞的情感把握和審美鑒賞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
在本教學設計中,課堂活動以“ 《山居秋暝》是怎樣體現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以及詩中展現了哪些清幽淡雅的山水田園自然風光圖”為主體問題,借助《歸園田居》的比較閱讀,結合小組合作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經典詩詞的興趣,促成學習效果的達成。
有效整合文本、圖片(教學PPT)、音頻(胡婷婷版)、網絡視頻(經典詠流傳)、古詩詞典APP等多種資源,注重知識結構化的同時,將教學資源充分合理分配,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經典的熱情。
結合本單元“口語交際——朗誦”及《語文》第一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重讀古詩”的相關內容,提升學生誦讀經典古詩的能力,達成情感和思想積累。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還擅長音樂。深湛的藝術修養,對于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本課將通過《經典詠流傳——山居秋暝》的視頻及名家的朗誦與解讀,旨在讓學生認識一個別樣的王維,并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為主線來品味其獨到的詩畫藝術,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和山水畫的空靈之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理想。
1.培養學生初步鑒賞王維詩畫的能力。
2.認識山水田園詩、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與畫作“畫中有詩”的特點。
3.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和山水畫的空靈之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理想。
重點:體味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特色,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難點: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教法:朗讀感悟、討論探究
學法: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PPT、音頻、視頻、多媒體設備、網絡等
新授課
一課時
在教學中,圍繞大綱要求,引導學生深入品讀經典詩歌,注重過程和方法,加強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貼合本校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完成較好。
本課的不足之處,由于時間較緊內容較多及學生的鑒賞能力不高等原因,造成了教學任務落實不夠充分的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進一步注意教改,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識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