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鳳
(河北省黃驊市黃驊鎮沈莊完全小學,河北 黃驊 061100)
小學數學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算術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引導學生主動動手實踐,提高小學數學算術教學的質量。解決問題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利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能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動手操作,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好奇心最重、探索能力最強的時期,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牢牢把握學生這一年齡的心理特性,采取實物教學方法加強引導學生的算術能力。比如,利用瓶蓋、紐扣、石子等小物品進行簡單的算術加減,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實物的具體形態掌握算術方法。教師在利用實物學習算術方法的教學活動中,首先,明確計算目標,讓學生能夠清楚地理解教師布置的任務;其次,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參與,隨時提點學生操作方式;最后,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的操作情況進行客觀總結和理性點評,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并對不足之處著重提出進行講解,不斷提高學生的算術能力,以便科學有效地解決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算術方法對于算術技能的掌握越來越重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推動算術方法的多樣化教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計算技能,而且要增強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雞兔同籠”是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記載的一道趣味性數學題,題目大概意思是: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共35個頭,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一般的簡單數學算術方法是進行方程運算:設兔子有x只,則雞有(35-x)只,那么就得出方程4x+2×(35-x)=94,求得x=12,所以兔子有12只,雞有35-12=33(只)。但是除了這種簡單的方程還有其他的算術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
(1)如果把籠子里全部看成兔子,那么就有35×4=140只腳,這樣就比原本多了140-94=46只腳,一只兔子比一只雞多2只腳,所以有46÷(4-2)=23只雞,35-23=12只兔子。
(2)如果把籠子里全部看成雞,那么就有35×2=70只腳,這樣就比原本少94-70=24只腳,一只雞比一只兔子少2只腳,所以有24÷2=12只雞,35-12=23只兔子。
由此可知,無論使用方程還是置換的算術方法,都能夠解決“雞兔同籠”的問題,現代小學數學教學要求學生能夠使用不同的算術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小學生數學算術方法利用算術游戲進行簡單教學,將游戲與教學聯系起來,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而且更容易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比如,進行對聯趣味猜數游戲:上聯“花甲重開又加三七歲”,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秋”,這副對聯中可以使用加法和乘法的混合運算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花甲”指60歲,“花甲重開”就是2×60,“三七歲”是3×7,所以上聯中的歲數是2×60+3×7=141歲;“古稀”指70歲,“古稀雙慶”就是2×70,“一度秋”是1年,因此下聯中的歲數是2×70+1=140。教師在進行乘加這一混合算術方法的教學活動中,利用類似的算術游戲大大地增強了數學的趣味性。
首先,采用數字和符號進行簡單運算,促進形式化結構變換能力的發展;其次,選擇適當的運算方法,結合混合運算法則解決不同的數學運算試題;最后利用所學的計算技能對運算結果進行合理評估。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夠形成一個系統化提取數學結構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算術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新教材的編寫將“數與運算”這一特色充分融入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在教授算術方法時對數量關系的教學,如,部分量+部分量=總量、較小量+相差量=較大量。算術方法的學習運用有利于學生對于基本數量關系的積累和理解,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算術運算是數學中最基礎和最初級的部分,它研究數的性質及其運算,把數和數的性質、數和數之間的四則運算在應用過程中的經驗積累起來,并加以整理形成的運算方法,能夠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簡單的運算問題。
綜上可知,提高小學數學中算術方法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首要的教學任務,只有算術方法得到了不斷的改善,才能發揮其在解決問題有效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