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琴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二團中學,新疆 阿泰勒 836403)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當今社會的信息化與科技化程度越來越高,對人們知識能力的要求也不斷地提高。小學語文作為課堂學習的首要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閱讀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讓學生成長為知識豐富、能力杰出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法寶,我們要通過閱讀來拓展語文教學的寬度,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增長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從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增加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塑造高尚的人格與品行,為今后的成長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拓展課外閱讀的教學方法之一就是要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我們要把課外閱讀作為一項愛好和興趣來培養,而不是任務,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呢?首先我們要分析小學生的心理世界,找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關鍵點,二是要注重新課的導入方式,利用寓言故事、動畫播放、聊天談話等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要循循善誘,逐步培養。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秦兵馬俑》這一課時,我們除了學習課文的知識外,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八大奇跡,“舉世無雙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上八大奇跡之一,大家是不是已經被它卓越風姿吸引了呢,那大家想不想了解另外的奇跡呢?”“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秦代藝術家們的杰作,那當時為什么統治者會造這么多兵馬俑呢?當時是處在怎樣一個歷史環境中呢?”這么多的問號,不僅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成功地將學生引入到課外閱讀當中,為解決這些問號,學生會自發地進行課外閱讀,尋找答案。
興趣越高,學生的求知欲就會越高,一篇課文可以從地理、歷史、人文等若干方面進行延伸,從而豐富學生課外閱讀的資源,與課文相關的課文閱讀,也會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課文理解,加強知識的記憶。
進行拓展閱讀教學的另一方法就是巧妙地利用當地的資源,地域不同,風俗文化也不相同,每個地域都是沉甸甸的歷史文化積累,凝聚著這個民族的藝術精華,是這個地域人文風情的展示,無疑當地的資源將是一個資源豐富的閱讀庫,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知識,適當地將課外閱讀延伸到當地的人文資源上,讓閱讀回到實際生活當中,平常學生閱讀的書籍很少有本地的作者寫的,大都寫的是別人家鄉,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很難與書本有“感情的共鳴”,因此我們要利用當地的資源進行課外閱讀的延伸,讓學生的閱讀更加貼近生活。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煙臺的海》這一課時,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煙臺的海很美,是煙臺的一個重要景點,大海養育了煙臺人民,是煙臺人民的驕傲。那么我們的家鄉有哪些獨特的人文景觀,哪些讓我們驕傲的呢?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一些歷史古跡、旅游景點、特產小吃等設計一個簡單的網站,學生閑暇的時候,可以通過網站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鄉,豐富閱讀資源。
結合當地資源這一拓展閱讀法,可以拉近學生與本土的距離,加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增加對家鄉的了解,降低閱讀的難度,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家鄉,培養閱讀的興趣,增加知識。
新的課程標準更加注重知識與生活的有效結合,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有更加豐富的生活體驗。我們要走出課本,走進生活,豐富課外閱讀的資源,提高生活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走,我們去植樹》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課外植樹的活動,“學習完這一課,同學們想不想去親自栽下一棵小樹呢?種樹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如何提高小樹苗的成活率呢?怎樣對小樹進行后期護理呢?帶著這些問號,同學們可以借閱一下有關植樹方面的書籍,我們在下一次的活動課時,一起去栽下一棵屬于自己的小樹吧。”
這樣的教學設計,既可以增加學生對植樹這一方面知識的了解,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一舉兩得。語文課的教學要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把課文當中的知識轉化為一種技能,讓學生們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外拓展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模塊中的重中之重,課外閱讀不僅能夠增長學生的知識,也能夠豐富學生內心的精神世界,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不僅要做好課內閱讀,也要做好課外拓展閱讀,從而不斷適應當今多元化社會對我們的知識要求。作為一名教師,一是要不斷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由“要我讀”變為“我要讀”;二是要巧妙利用當地的歷史與人文資源,拓展閱讀教學內容;三是要密切聯系實際生活,從生活中找尋閱讀資源,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