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海花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第一小學,河北 保定 074200)
小學語文教學有自身的特殊性,不僅僅要提高小學生的識字、閱讀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的重要基礎課程,所以采用規范的語言對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有著非常大的作用。語文教學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將語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采用比較規范和準確的教學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接受語言知識,為日后語文學習提供語言基礎。
另外一方面,隨著我國小學語文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擴充到社會實踐中,知識范圍越來越寬廣,深讀也在不斷加深,導致語文教學語言出現了新的特征。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了各種題材的課文,都有共同的人文情懷,但是都需要教師語言的正確引導,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理解這些充滿內涵的文章。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深刻理會教材的內容,然后利用語言表達進行情感上的升華,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為有效理解文章內涵,達到教學效率提高的目的。
隨著新課標的推出,關于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根據相關要求,教師不能再僅僅滿足于完成教學任務,而是要利用小學語言文科性的特點,注重自身語言素養的提高,不僅僅要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語言學習,而且要給學生帶來人文上的熏陶。
詳細來說,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要求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求在不斷提高,需要教師應該規范、科學、藝術、人文的語言,將教材中的理論內容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給學生帶來正能量,獲得情感上的升華。教師的語言教學不再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要密切聯系實際生活,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要求,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另外一方面,新課標對小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材知識的學習,而是要將所學語言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與他人交流中語言的規范性,避免出現各種粗俗、下流的語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發揮語文學習的正能量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能夠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重要性,并且新課標改革對小學語言教學語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本文認為在此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主要包括:第一,小學語言教學語言應該具有科學性的特點,因為教學本身就是一門科學,是幫助學生更好掌握語文知識的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徑,所以要準確傳到教學信息就必須借助于科學的教學語言。比如《落花生》一課,“落花生”是花生的別名,而并不是種花生的意思,如果教師沒有細致講解,那么就會造成學生在理解上的誤差。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利用語言抓住教學重點,突出教學中的細節部分,幫助學生用最少的時間學到最好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率,完成教學目標。
第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應該注重規范性,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所以教師應該為人師表,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學生共同進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規范性就是幫助學生形成規范的書寫習慣、說話習慣、閱讀習慣等,并能夠運用規范的語言與他人交流,也為學生日后語文學習打下基礎。另外一方面,教師也是學生小學階段的重要知識傳播者,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會產生很大影響,而教師語言規范也是教學過程規范的重要表現,必然會對學生學習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該規范自己的語言表達,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第三,小學語言教學語言也應該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而這一特點主要是由于小學生年齡特征決定的。通過研究表明,小學生具有生動活潑的性格,好奇心比較強,希望能夠從學習中獲得更多樂趣和體驗,而小學語文教學則不應該向枯燥乏味發展,而是要利用充滿趣味性的語言,為學生創造輕松的環境,幫助學生接受更多知識。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深奧的語言知識轉化為簡單道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比如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關于這首古詩的相關故事講授給學生,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情境中,提高學習質量。另外一方面,教師針對小學生好動的天性,應該利用更為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讓學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體會,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發展形象思維。
總之,科學合理的教學語言有助于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是對小學生進行語言教學的重要方式。本文首先闡述了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重要性,然后根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轉變,最后重點剖析了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