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慧
(鄭州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7)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需要的人才也從原本的工農業人才轉變為技術性人才,最突出的就是平面設計行業對于設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當然也對這些專業人才的素質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作為培養技術型人才的中職院校首當其沖的承擔起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任務,我們在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職業與技術的結合發展,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就業率,著手點就是培養出高水平高素質的平面設計技術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其實“做”是整個方法論的核心內容,老師要在“做”方面進行教學,學生要在“做”方面進行學習。
我們傳統的教學關鍵是傳授學生知識,讓學生自行轉化成能力,這種教學觀念讓知識的轉化率相對較低,無法培養出專業技術水平較高的人才。我們應該將教學目的由傳授知識轉變為培養能力,所以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因為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式不再是通過學校傳授知識,然后到社會進行實踐轉化為專業技能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承擔了人才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兩方面內容,這對我們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在改變教學觀念的同時,我們教師必須要能夠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如今互聯網的普及使各種技術能力的發展都變得更加迅速。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通過互聯網或線下與社會接觸,尋求可以與課堂知識相結合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實踐比重,通俗來說就是將原本在社會勞動中的實踐將大部分搬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走出校門之后可以直接在工作崗位上承擔設計工作[2]。
所以,教師應該先接觸社會,將社會實踐過程當中收獲的知識與能力從課堂在傳授出去,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擁有一定的技術能力。教師還必須要對市場有一個充分的了解,過來找我時刻關注行業的發展動態,并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未來職業規劃與分析,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找到工作。
只有通過這樣教師才能夠掌握第一手的市場資料,并根據這些資料不斷的調整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機會,課堂上多組織一些設計類的作業和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到知識的同時直接應用到實踐當中,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和實踐能力,為自身奠定扎實的基礎。還應該尋找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在教師的帶領下對設計行業進行深入的了解,讓學生能夠對整個行業有一個大致的把握,為今后的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還要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就是一個人能力永遠是有限的,如果能發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家都對設計行業進行了解和交流,最終能夠迸發出更大的能量,讓學生即使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夠不斷的學習和進步。在這一過程當中才真正的踐行了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師在“做”上進行教學,學生在“做”上進行學習。
學校要提供必要的學生實踐場所,有些院校在校內設立的學生創業園區,創建了一些相對靈活的設計公司,選進了一些與設計相關的設備,承接一些設計相關的項目,讓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當中創造一定的商業價值。這是相對先進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對能力進行實踐,還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來支持學生的創業工作,這樣良性循環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鍛煉自己的能力,尋找自己的方向[3]。
學校成立的專業設計公司能夠將承接的項目放在課堂上,當成課堂教學的實例讓學生進行學習。這樣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接觸實際的設計項目,對設計行業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還能夠讓學生設計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現實需求有一個更加明朗的認識,幫助學生更好的步入社會。
當然,學校所創立的公司單純的依靠學生是不夠的,公司的管理還要依靠教師進行。教師在項目的運行過程當中,必須承擔起主要責任,教師既是公司的負責人,又是學生的知識傳授者,類似于我們古代的學徒制度,這樣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和提升能力。在這一過程當中,老師必須要提出嚴格的要求,要遠遠超過一些社會公司對員工的要求,讓學生能夠不斷的進步,最終培養出能力遠超于社會平均水平的平面設計人才[4]。
在整個公司的運行過程當中,其核心還是以教學為目的,公司的運行能夠幫助學生對設計公司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項目的進行能夠讓學生對自身能力有清楚的認識,最終能夠從思想上和能力上幫助學生達到社會所需要的高水平。在學校的引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下,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平面設計人才。
“教學做合一”是我們當今時代仍然適用的方法論,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無論是如何教、學,都應當最終落實到“做”。
作為中職院校教師,我們應當明白自己的社會責任與教學責任,我們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技術人才,就不能單純的依靠知識的傳授,培養出“紙上談兵”的技術人才。平面設計需要依靠專業的設計軟件來設計出作品滿足市場需求,而軟件的熟練運用需要學生對軟件進行實際操作,通過大量的實踐積累才能夠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而我們明白了平面設計人才的培養方式,就要通過轉變自身思想觀念、采用創新的培養方式和人才發展方式,不斷的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出適應社會的高素質人才,履行中職院校社會責任的同時,能夠為學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