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芝
(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貴州 貴陽 550081)
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中需要加強銀行人事培訓(下文簡稱:銀行培訓),通過培訓工作的開展來構筑起適應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銀行人才隊伍。從目前相關文獻中的論述中可知,不少作者都以企業培訓作為銀行培訓的指導,似乎認為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來開展培訓就能提升銀行員工的崗位意識和崗位能力。對此,筆者認為值得商榷。與傳統企業不同,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需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己任,并從服務中來獲得自身的經濟目標。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論述了生息資本的本質,并討論了銀行業得以存在的歷史必然和現實意義。因此,在開展銀行培訓時需要對標實體經濟發展要求,以此來作為對銀行員工開展崗位培訓的現實依據。
以針對信貸部門員工的人事培訓為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著力點:
資產類業務構成了銀行實現經濟目標的重要業務范疇,作為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回應,在對信貸部員工開展培訓時,首先應著力于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需要使他們明確,銀行唯有植根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之中才能避免成為無源之水,通過使銀行服務與當地實體產業發展需求相契合來實現雙贏的結果。
官方對今年GDP的增長速度定位于6%-6.5%,這說明我國經濟仍屬于中高速發展過程中。通過調研發現,域內諸多實體企業大都面對著不同程度的經營發展困境,這種困境或者是由資金瓶頸所導致,或者是由市場環境和產品結構所致。因此,在助力區域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應著力于提升銀行員工的風險意識。
問題意識的培訓最終導向培養銀行員工應有的探究能力,這對于信貸部門的員工而言至關重要。在信貸業務管理中如何確保資金的安全性,還涉及到事中風險控制環節。銀行員工需要在問題意識下深入到服務對象那里開展調研,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可見,問題意識的培訓不僅是對一種思維方式的養成訓練,也是對員工工作態度的一種引導。
在落實上文所提到的三個著力點時,還需直面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
從目前信貸部門與實體企業接洽的常態中可以感知到,銀行處于市場議價強勢一方。這就導致了在日常工作中,許多實體企業的管理者以低姿態與銀行信貸人員對接,使得信貸人員存有心理上的優越感。實踐表明,這種優越感在不加抑制的情形下,極可能轉變為服務工作中的“蠻橫感”。當前,在這種市場議價中所反映出的不對稱仍然存在,所以便面臨著習慣意識的挑戰。
銀行員工憑借其職業習慣和專業精神通常具備強烈的風險意識,但在實踐中則可能因未能重視未來的風險而使得某項信貸業務發生系統性危機。就實體企業而言,他們未來的風險或者發生在資本擴張速度與市場需求趨勢的偏離,或者發生在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間的錯位。由于信貸部門員工需要完成既定的放貸任務,這種壓力便促使其較為關注實體企業的短期盈利能力。最終,可能面臨利益短視的挑戰。
隨著“互聯網+銀行業務”在信貸部門的推行,在便利了信貸部門員工實現信息共享和在線審批的同時,也逐步降低了他們深入到實體企業內部進行現場調研的頻率。與“面臨利益短視的挑戰”相聯系,這里所面臨流程約束的挑戰必然會增大利益短視的發生概率。
根據以上所述,實踐策略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
改觀銀行員工的習慣意識不能僅憑“說教”來實現,需要在知行結合的基礎上來幫助他們端正自身的崗位職能。為此,需要通過在崗培訓和“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來提升他們對服務地方經濟的意識。“走出去”體現在,帶領銀行員工走進企業,通過與企業管理者、員工代表間形成互動來感知企業的不易,以及企業當前所面臨的具體困難。“請進來”則體現在,邀請專家前來講座,向銀行員工厘清:銀行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
在銀行培訓中應努力打造一支專家型、知識型的員工隊伍,對于信貸部門的員工培訓而言,則應使他們能夠掌握實體企業發展中的采購、生產、銷售,以及市場前景預測等知識。為此,在開展傳統的在崗培訓的同時,還應建立銀行與企業相合作的人事培訓模式。在雙贏的基礎上,銀行員工參與到企業的某個項目具體運營中,銀行員工可以為項目實施資金風險管理的輔助性工作,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銀行員工又能全面掌握企業運營的基本態勢。
需要辯證理解“互聯網+銀行業務”所帶來的效應,在積極發揮該正面效應的基礎上,應在問題意識驅動下培育銀行員工的實證調研能力。筆者建議,對于那些具有實證調研需要的崗位,可以在開展專業知識培訓的同時,配套調研制度和規制措施、外出補貼政策等,通過全方位支持銀行員工遵循知行統一的培訓原則,來使人事培訓效果能夠較快的體現在銀行的日常工作之中。
通過主題討論,銀行人事培訓的著力點包括:著力于服務意識的培訓、著力于風險意識的培訓、著力于問題意識的培訓。實踐策略可圍繞著:多途徑提升銀行員工服務地方經濟的意識、建立在崗培訓與銀企合作結合的人事培訓、問題意識驅動培育銀行員工實證調研能力等三個方面來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