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班教師 那秋生
在國學課堂上,我主要引導學員從以下四個途徑去把握原理與精神。一是通過自身實證體悟:這是冷暖自知的事,除了自身生命經歷和感受,無法從他人的實證中得到任何訊息。二是通過關鍵詞語歸類:《論語》中“君子”的言論共107條,可分為三類:君子之基——好學,君子之要——知命,君子之本——安仁。三是通過相互比較聯系: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五常”;道家則是“五化”,指的是無、樸、小、柔、靜。通過對比“儒家”與“道家”,明晰其特點后,才能更科學地學習、運用它們。四是通過歌訣總結概括:每一個篇章結束后,用詩歌對聯來明確重點,從而把握好要領。如《老子》四十章的總結:“反者道之動也,無者有之本也,樸者華之初也,小者大之始也,柔者強之因也,靜者躁之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