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靜
(山東省昌邑市價格認證中心,山東 昌邑 261300)
在價格認定工作實施的過程中,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各類風險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還會威脅法律嚴肅性特點。通常,引發風險的原因包括法律法規不健全、操作違規、從業人員專業能力不足等。價格認定工作主要是對紀檢監察、司法、行政等部門提供相應的辦案依據,如果無法有效消除或規避風險問題,可能會導致案件裁決、法律量刑等受到風險隱患的影響,進而降低工作的嚴肅性。所以,為了規避這些問題和隱患,一定要做好風險防控工作,確保價格認定工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從而更好的維護我國市場經濟的秩序。
價格認定工作的宗旨是保障商品價格的穩定性,進而維護市場秩序。在日常工作的過程中,價格認定機構需要通過專業的渠道,采用科學、規范的認定方法對商品價格進行管控,并將商品價格的相關問題詳細匯總,將匯總好的信息與價格主管部門對接,以此保障價格認定工作的科學、高效與正規。可見,價格認定工作與市場的穩定有直接關系,是維護市場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1]。
所謂價格認定就是對商品價格范圍進行規范,確保其價格合理,這樣可以確保商品交易的合理性,避免囤積居奇的情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壓黑市交易,確保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價格認定工作需要消耗許多時間、精力和資源,需要面對巨大的風險,如果沒有采取有效的處理手段,會造成市場出現巨大的價格浮動變化,進而導致市場動蕩,影響商品交易的正常進行,甚至滋生一些違法交易行為。
在商品經濟類案件受理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有效的行為規范,很有可能出現一些操作風險。這些操作風險主要是因為操作不規范引發的,其不僅與案件受理、書面填寫的規范有關,還與協助手續審批、是否符合協助書內容、認定機構是否具有相應的認定資質等有關。當然,從業人員的經驗、能力、是否遵循相應的規范原則、是否進行實地實物的勘察檢驗、認定方法是否科學合理等也有可能引發操作風險。
如果沒有明確價格認定的條件,則很有可能引發固有風險。不僅如此,如果價格認定機構沒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規范或者工作人員缺少相應的防范意識等也會引發固有風險。具體來說,固有風險就是不考慮內部控制結構的情況下,內部因素、客觀環境對賬戶、報表等造成影響,進而引發一系列失誤問題。
干預風險主要有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內部干預風險,另一個是外部干預風險。其中,內部干預風險即認定機構管理者引發的風險問題,主要由管理者決策失誤或錯誤指導所引發;外部干預風險即來自外部人員或外部單位的風險,其根據個人意愿干預價格認定工作,進而造成價格認定工作缺少科學性和合理性。
在各項經濟發展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價格認定工作的起步時間相對較晚,在經驗和技術方面都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不僅如此,我國在經濟價格認定方面還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規范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點。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相關的制度內容漏洞較多,且相關人員對制度法規的認識不足。由于缺少健全的法律支持,造成許多部門的評估標準存在差異,甚至相互矛盾,進而容易引發價格認定風險[2]。目前,我國各個地區的價格認定立法內容和立法進度各不相同,甚至有一些業務范圍內的操作規范仍舊處于空白狀態,已經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并不能適應較大的范圍和領域,造成法律效力低下。從技術層面來看,相關技術也有待完善,國家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也沒有對認定標的參考年限進行明確,進而增加了價格認定工作的難度,也降低了工作的準確性與公平性。
價格認定工作不僅要公正公開,還要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完善規范的認定程序和認定方法,很有可能導致認定結果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例如,根據我國規定,一起價格認定案中,參與價格認定工作的人員不能少于2人。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人手不足等因素,許多案件無法保障2人同時參與,進而造成價格認定結果不準確。此外,價格認定標的與所在地認定機構之間存在差距,一些工作人員沒有進行實物查驗,直接按照協助書和市場調查結論分析和定價,從而造成實際與結論不符。
現如今,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價格認定標的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面對這種發展趨勢,要保障價格認定工作的順利開展,工作人員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經驗,還要掌握各類專業知識。然而,許多認定機構中的工作人員不僅缺少工作經驗,專業知識也相對匱乏。許多價格認定人員剛從事一段時間價格認定工作,又被調到其它崗位中,信賴的工作人員沒有經過正規的培訓,也缺少工作經驗,進而造成價格認定工作效率低下。不僅如此,還有一部分工作人員,雖然經驗豐富,但對新知識、新政策等缺少了解,無法與時俱進的更新工作方法,進而容易引發各類風險。
在價格認定工作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工作的公開、公正與合理,一定要以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準繩,對工作中的各項操作進行規范和管理。經過反復的實踐和改進,我國發改委已經出臺了具體的《價格認定規定》[3]。目前來看,該規定是價格認定機構的最高依據,可以為價格認定機構的決策與工作提供參考,進而實現依法操作、規范操作的建設目標。不過,該規定只是部門規章,在法律層面上,并沒有嚴格的規范和具體的依據。所以,國家應該加大對該工作的重視,積極建設相關的規章制度,通過法律規范行為,最終實現價格認定工作有法可依。不僅如此,還要針對已經出臺的規范制度,如《林木價格認定規則》、《涉案侵權和偽劣商品價格認定規則》等進行技術規范,詳細劃分各個領域、類型產品、服務和產品的定價規范,建立統一、標準、科學、完善的價格認定理論系統,為價格認定工作的推廣和實施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依據。此外,相關法規的完善,還需要細化價格認定條例,針對不同的價格認定條件以及規范進行明確標注,健全價格認定流程以及避免市場價格哄抬,以便于進行市場價格變化監控。
價格認定工作環節的優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優化案件受理環節。要嚴格審核提出機關協助書,做好篩選和把關工作,拒絕受理各種不符合條件的案件。針對符合條件的案件,需要詳細描述價格認定標的,并將其歸納到審核協助書之中;第二,完善實物查驗環節。如果有涉案實物,相關工作人員一定要做好實物查驗工作,確保參與查驗的價格認定人員不少于2名,提出方也要派遣專業的人員配合價格認定標的檢查和實物的檢驗,并做好記錄工作,如果遇到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內容,可以邀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參與查驗;第三,優化市場價格調查環節。要確認價格認定標的,必須要調查不少于3家的價格,如果是市場中無法獲取的價格,可以查詢網絡,也可以咨詢專家,多元化的方法來提升價格認定標的準確性;第四,完善撰寫價格認定結論環節。要準確的定義價格、合理的選擇認定方法、科學的計算標的價格,既要清晰的描述認定過程,還要把握價格認定中存在的各類風險事項,利用結論書中價格認定限定條件來限定風險,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第五,加強互聯網+建設工作,認定工作環節不能局限于線下,還要通過線上信息共享機制以及互聯網工作平臺的構建,進一步將工作推廣到線上,快速進行案件報備以及信息整合,加快各項流程以及信息化審核,以便于實現多元化價格認定工作環節的開展。
要提升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一方面要保障價格認定工作團隊的團結性和穩定性,另一方面要鼓勵從業人員積極參與相關的培訓、教育、講座等活動,進而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巧,了解更多政策法規,提升從業人員對多樣化、復雜化的認定標的應對能力。除此之外,認定機構內部和各個機構之間也要積極舉辦案例研討會,通過研討會進行經驗和技巧的交流,尤其針對罕見案例,一定要做好總結和分析,從而獲取更多經驗和方法。同時也要強化從業人員的警示教育,提升從業人員的精神品質、專業素養、思想覺悟等,進而有效降低外界因素對從業人員的影響和干擾。
綜上所述,在價格認定工作執行的過程中,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各類風險問題層出不窮。為了降低價格認定工作風險,一方面要完善制度法規,另方面要提升從業人員的能力素質,從而有效提升價格認定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以此保障經濟市場的規范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