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勝
(南寧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我國西部是民族區域經濟和文化交流重要區域,其特殊的地域環境使得民族區域經濟非常落后,民族法制化建設法律觀念、法律認同和法律行為比較淡薄,并受到國家法律、宗教信仰、宗教教規與民族習俗為主體的法律文化多重影響。加上民族區域地帶偏遠,生活方式較為保守,法律知識認識程度不高,現代法律文化、習慣勢力和落后的思想觀念嚴重地制約了民族區域經濟的法律進步。
(一)民族區域經濟法制化建設成效不明顯
司法體制缺乏公性監管力度,司法腐敗仍然存在,民族地區少數行政人員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有的甚至執法違法,貪贓枉法,徇私舞弊,嚴重侵犯公民的人身和財產權利。近年來,民族區域行政執法人員違法違紀案件時有發生,有罪不究,執法不公,刑訊逼供等訴訟中的突出問題依然存在,人民反映強烈。
(二)民族區域經濟市場發展遲緩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大西部的開發,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等方式大力扶持民族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效。以市場化取向改革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但與沿海地區相比差距明顯。由于民族區域經濟市場經濟發展落后,市場主體缺乏活力、規模較小等因素,民族地區法制化建設意識薄弱。
(一)加強西部民族區域法制化建設的必要性,是貫徹“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嚴格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是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二)加強西部民族區域經濟民主法制化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民族區域經濟建設和民主法制化建設有機統一不可分割,前者與后者相互相成,目前我國正處于不斷努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和法制建設體系的過程中,民族區域經濟法制化建設必須適應這個進程,否則,不僅會影響民族區域經濟發展工作,而且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三)加強西部民族區域經濟民主法制化建設,是貫徹新時代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西部大開發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民族地區的大開發,由于民族區域經濟民族人口多,民族自治地方復雜,要實施民族區域經濟大開發,沒有良好的民族法制環境作保障是不可想象的。歷史經驗表明,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有助于民族區域經濟的民群眾的利益、局部利益的現實意義。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和他們的當前利益、局部利益之間,有時也是有矛盾的,需要恰當的處理和調整,有利于提高民族區域經濟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西部民族區域經濟民族法制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一些不足,筆者淺談以下幾點:
(一)西部民族立法體系不夠合理。
按照國家憲法和法律規定,西部民族地區自治條例的制定權和修改權只能由民族區域自治和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行使,西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而產生,致使一些擬定中的民族區域自治法規草案和法規修改草案遲遲不能出臺,嚴重影響了民族立法體系特殊民族區域經濟立法進程,很不適應當前西部民族區域自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對民族法規特別是民族區域經濟法規的需要。
(二)自治法監督力度不夠完善,本土思想嚴重。
法制建設從其當前新形勢下來分析,建立法制政府,依法執政,區域法制權力機構不合理,由于法制意識淡薄,加上民族地區監督力度不夠完善,難以從嚴管理,依法執政,阻礙民族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三)西部民族區域經濟法制理論研究緩慢,民族區域經濟法制建設研究,跟不上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當前,西部民族區域經濟發展法制理論研究基礎比較薄弱,對民族區域經濟法制建設面臨的最大實踐問題還缺乏專門研究。民族區域經濟法制理論研究的緩慢與薄弱,使得民族區域經濟法制建設地方的法律質量不高,又使得民族區域經濟立法體系實踐缺乏理論指導性意義,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依照當前民族區域經濟、政治、文化和教育特點及當地風俗習慣運行的民主法制建設,筆者淺談以下途徑來完善:
(一)民族區域經濟法制建設體制
努力加大民族區域經濟法制制度,實現立法工作者、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相結合相聯系,保障民族區域人民群眾都能參與到民族區域立法活動中來。
(二)規范民族法制建設體系
對現行的民族區域法制建設中不合理、不規范的部分及時進行民族立法修改和補充,并在立法中充分發揮民族地區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大融合大發展共同進步。
(三)加強和完善民主監督機制
加強社會監督和民族制約的權力體系,讓民族地區的人民有權力、有能力實行監督機制,糾正地方政府及工作人員的不正當行為規范,抵制對合法權益的侵犯,確保區域自治權力在法定的范圍內實施和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