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晉州市電教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2260 )
自語文新課標實施以來,社會各界逐步重視語文教學,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也必須肩負起歷史賦予其的重要責任與使命,有機的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之中,保障新一代青年具有優秀的文學素養和正確的文學觀念。因此,教師們更應該從興趣出發,突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保障課堂的生機與活力,通過向學生們展示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一步一步的將學生們引領到文學殿堂之中。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凝聚的文化瑰寶,是古代先賢的文化結晶,具有了無上的先進藝術思想,其中的民族特色是值得發揚以傳承的,國家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凝聚自身民族精神,這與傳統文化有著直接關系,因此當代語文教學也應該以培養學生文學素質為主,推動傳統文化的教學,將其中蘊含的寶貴人文精神融入到課堂之中,樹立學生們正確的文學觀。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需要正確的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作為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初中教學體系肩負的歷史責任與使命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經過不完全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出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仍然以填鴨式為主,通過大量的文化課程教學機械的傳授傳統文化。學生們對古文的學習仍然是以應付考試為主,固然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們打撈文化基礎,快速的建立文學脈絡,但是無法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對于培養學生們的文學素養有著一定程度的阻礙作用。這也直接造成了當代青年缺少道德觀念和集體意識無法強化發散性的學習思維,這樣的人才必定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語文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滲透迫在眉睫。
初中時期作為學生們夯實基礎的重要黃金時期,需要專業的培養體系,幫助其梳理知識脈絡。學生們可以通過大量的理論知識學習,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如何將傳統文化有機的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計劃。傳統文化已經逐步展露出獨特的文學魅力,對于學生們來說,傳統文化的學習是枯燥乏味的學習生活中的一絲點綴,但是目前傳統文化的教學工作仍處于較為基礎階段,課堂教學枯燥空洞。學生們無法依法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更是缺乏系統的教學模式,老師盲目的完成教學指標,根本無法起到傳統文化對學生們的促進作用。
語文作為綜合性較強的一門知識學科,與數學相比,對思維邏輯的敏感并沒有較高的要求,學生們可以很好的入門,但是若是想在語文上頗有建樹,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積累文化底。這也導致了學生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對文化積累這一過程有著明顯的抵觸心理,主要因素還是因為老師們沒有充分的將文學的魅力展現出。語文教師們可以以漢字為切入點,向學生們展示語文的魅力。漢字作為傳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寶,比那縱橫之間蘊含著無數的人生智力,從甲骨文到楷書,再到現在的簡筆文化,其中有無數的文學典故可以傳授。老師可以舉辦漢字讀寫大會,讓學生們自行的尋找漢字中的故事。并且進行朗誦會,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發覺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不僅僅是文學知識的宣讀,機器更應該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作用,如果站在臺上只會照本宣讀,那么這項工作誰都可以勝任,老師存在的真正意義是將蘊含在行列之中的人生真諦剖析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有著豐厚的傳統文化功底和扎實的語言專業基礎。這樣就能在學生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學生就能以老師為目標,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去體會傳統文化的美。老師可以通過收集古今的文化典籍,以趣味小故事的形式傳授給學生,相較之系統的文化灌輸更具魅力和靈活性。
通過語文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和社會觀念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其中貫穿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以及尊師重道的優良品質都是值得當代青少年學習和傳承的,教師可以通過剖析歷史人物來分析這些品質,例如對屈原的剖析,通過對時代的分析來反映統治者的昏暗和民不聊生。最后屈原的投江自盡,分析愛國情懷。但是學生在校時間有限,而學科任務較為繁重,教師無法過多的講解課本之外的內容,所以就應該提升對教材的利用效果。教材的修訂是經過無數專家學者一次又一次修改,最終確定的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數不勝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因勢利導,通過文學教學引導學生與古代先賢進行思想上的碰撞,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塑造優秀的個人品質,培養高尚的道德情。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精髓可以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并且幫助其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這也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當然為了完成這一歷史責任與使命,初中教學必須將傳統文化的滲透貫徹到底,幫助學生們發散思維,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追求,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傳統文化滲透發揮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