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龍
(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鰲頭鎮中心學校,廣東 茂名 525000)
在傳統班級管理環境中,我們一些班主任受僵化的教育理念影響,在與學生溝通中方法簡單、態度粗暴,讓整個班級縈繞在緊張壓抑的氛圍中,這不僅會影響教育教學效果,更會讓學生在負面情緒積累中,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因此,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班主任應該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發揮溝通藝術的價值,與學生共同打造一個和諧的班集體。
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掌握并運用良好的溝通藝術,無論是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班集體的打造,還是對校園環境的構建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首先,良好的溝通有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小學生正處于情感培養的萌芽階段,在個人品格塑造中需要我們教師和家長的引導,而班主任作為教育體系中與學生接觸最多的角色,通過良好的溝通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在身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為孩子排憂解難,幫助孩子突破發展困境,獲得健康成長。
其次,有利于打造良好的班集體。班集體是由每一個學生個體構成的,在群體交流中如果缺乏良好的溝通技巧,很容易出現誤解,從而影響集體的凝聚力。因此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運用溝通藝術,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進行順暢、真誠的交流,進而引導個體自覺參與到班集體中來。
最后,有利于和諧校園的構建。班主任是連接學生與學校的橋梁,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運用靈活的溝通技巧向學生解讀學校規定,并以身作則引導學生自覺遵守,從而為和諧校園環境的構建貢獻力量。
(一)關愛學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學生對班主任通常都是敬而遠之的,師生之間由于缺乏情感溝通而豎起了一堵無形的墻。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小學班主任應該重視愛的教育,一方面要主動溝通學生,例如可以通過觀察發現情緒低落的學生,并通過主動談話、交流,為學生提供一個情緒疏導的渠道;另一方面在溝通中應飽含情感,讓學生能夠放下芥蒂,愿意與班主任談心,以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二)尊重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是相互的,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只有給予學生應有的尊重,學生才能夠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班主任,并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在傳統班級管理中,班主任習慣用命令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強制性管理,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個性培養。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小學班主任應該堅持尊重學生,例如可以在布置班級物質環境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見,并鼓勵發揮學生各自的特長,讓班級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色彩。
(三)一視同仁,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平等待人是提高班級凝聚力的核心內容,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主導,應該對學生一視同仁,在落實班級管理規范中保證做到不偏不倚。民主管理是保證班級公平的重要內容,我們班主任在打造班干部隊伍的過程中,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以及選出心目中班干部最佳人選的機會,這樣不僅能夠平抑學生的不滿情緒,還能夠提高其民主意識。
(四)包容學生,給予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多種多樣的選擇,而在選擇中也一定會出現許多錯誤。在傳統班級管理中,我們班主任對待犯錯誤的學生總是一味地批評教育,而在新的教育環境下,班主任應該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分析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并為其提供改正錯誤的機會,讓孩子能夠在改正錯誤中得到真正的成長。
(五)以身作者,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導向作用,因此,我們班主任在工作中應該重視到自身責任的重大,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為學生做好榜樣引導。班主任在錘煉溝通藝術的過程中,應該加強自身學習,從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個角度對學生個體和集體進行分析,并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與學生的溝通實踐,讓學生能夠在班主任的情感熏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六)聯系家長,為學生構建統一的教育環境。家長是班級管理實踐中的重要一環。家庭教育環境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主要甚至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不僅要將溝通藝術運用到與學生的互動中,還應該運用到與家長的交流中,積極與家長交流與孩子的溝通經驗,讓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能夠與學校的班級管理環境形成統一,進而為孩子身心的和諧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在班級管理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很多教師犯的錯誤都是只“言傳”不“身教”,例如我們教師自己見到垃圾都不會撿起來卻要求學生來撿,我們教師自己見到長輩仍不問好卻要求學生問好,我們教師自己遇到不會的問題不思考不探究卻要求學生培養求知欲,我們教師自己不按時上班卻要求學生上課不遲到,這樣的教師帶出來的班級大多數不和諧也不尊重教師。鑒于這樣的反面例子,我們小學班主任就需要將“言傳”與“身教”想融合,以身作則,做學生們的榜樣。
總之,我們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而良好的溝通是實現班級高效管理的必要條件。因此,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一定要重視溝通藝術的價值,在日常管理中做到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包容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并發揮自身引導以及家長的輔助作用,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班級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