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南昌現代外國語象湖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0)
創新,就是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發揚傳統教育的積極部分,舍棄不適于當今教學發展的部分,并且在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同時,研究新的教學方法。立足于素質教育,將創新逐漸深入到小學各科教學中去。小學語文是一門啟蒙性的基礎性學科,同時也具備一定的人文性,學生學習語文時,不但可以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還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潛移默化的素質教育,這就是語文其獨特人文性的作用。老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更加注意道德品質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發展的全面性。本文研究了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出分析研究和探討,從而不斷創新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被強調的素質教育在老師教學的課堂中被認為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因此,教師們常常通過固定的幾種形式完成素質教育,但對于真正提升學生素質卻沒有幫助。例如,我們經常看到,教師們通過制作各種各樣精美的課件,以展示教學的新穎性,但事實上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也沒有發現學生的需求,而只是以展示自己華麗的課件為主,沒有達到想要的教學目的;還有一些教師為了素質教育而進行的“素質教育”,通過講述傳遞固定化的道德教育內容,填鴨式的灌輸,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消化理解和吸收,從而使學生的積極性以及興趣漸漸丟失,不但沒有將素質教育真正融入教學,反而取得了相反的效果[1]。
學生學習是否主動,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校教學的成敗,同時,主動學習也是素質教學所重視和推崇的。只有學生自發主動的去學習,才能激發他們思維的創新性,因此,需要小學語文老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方式以及制定目標的時候,就要與學生積極的互動,了解學生真正所需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而目前的形式來看,大部分教師都以“單口相聲”的形式,自我講述為主,嚴重缺乏與班級里學生的互動,不能很好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造成對學生創新思維引導的缺乏,也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自發性和興趣[2]。
由于目前學生學習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升學考試,因此,應試教育作為與素質教育相對的一面,占據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為幾年后的升學考試做準備,應試教育模式自然存在于小學語文中。在教學課堂上,老師以講解知識點為主,忽略了那些不需要記憶卻但卻很重要的內容,在老師講解知識點及方法的時候,就產生了填鴨式灌輸的教學模式,完全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從而降低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應試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對立面,嚴重地影響著素質教育在課堂中的教學效果[3]。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認識了解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特點以及接受能力。通過對學生自身特點的了解,制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案。一是要引導學生學習的態度朝著積極的方向轉變。通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這一過程,培養學生學習思維,從而使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中,在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手腦眼并用等方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4]。
老師要充分分析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特點并且將這些特點與小學語文的教學特點緊密結合起來,根據以上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在課堂上,老師要應用多種教學方式,巧妙引導學生思維,傳達相關教學內容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去。當學生與老師產生互動時,老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的思維有所偏頗時,老師應及時給予糾正,在講授語文知識時也能傳遞相關人文教育。老師在教授小學語文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們在自己的引導下,展開獨立思考,自發探索的實踐,既要有學生間的、師生間互動交流,又要有向老師提問的機會,形成較為自主的課堂模式[5]。
盡管小學語文的教學是以課本為依托的,教材內容是老師教學的藍本,但老師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小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要在課本教學的基礎上,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高度,不僅能夠傳遞課本上的知識內容,而且還能拓展新的教學內容,讓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通過這一方法,鍛煉學生語文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等,并且還要為學生傳遞美的感受,從而側面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立局面的形成,已經深深滲入到整個教育過程,因此對于在小學階段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關鍵。不斷創新小學課堂中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打破應試教育的壁壘,開拓全新的素質教育的新天地。通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內容為藍本,以教師為主導者的指導思想,探索全新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值得在課堂實踐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