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曉偉
(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旭光學校,江西 上饒 334400)
隨著現階段素質教育觀的不斷落實和深入,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加強,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影響下,也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力量。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成長的初期階段,更應該受到教育的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任務。閱讀教學作為語文學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就要對現階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并不斷創新教學手段,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幫助和引導。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理解能力是重要的基礎部分,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來說,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最重要的體現就是閱讀理解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僅僅包含著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對詞句表達的理解能力、對語文閱讀資料的正確評價能力、對知識進行有效遷移的能力、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和對文字的感知、認讀和辨識能力等,也包括在閱讀學習中的必備的興趣、動機、情感、個性以及意志力等因素,同時在閱讀時所掌握的技巧以及閱讀速度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礎能力[1]。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應該著重培養的方面,也是評判學生語文整體水平的重要標準。語言表達能力主要包括書面表達以及口語表達兩方面,書面表達能力主要是指學生能夠正確分辨交流內容,根據交流充分調動自身的語言表述經驗,并在書面交流中進行合理的應用,對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評價主要是依據學生的書面表達是否準確生動、字跡是否清楚規范。而口語表達能力是指學生能夠根據現實的語境與他人進行情感的溝通和口語的交流,評價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標準主要是口頭意思是否表述明確、語音的表述是否正確。
思維能力是幫助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閱讀、交流以及表達等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能夠鍛煉自身的語言思維能力,并合理的使用聯想或者想象的方法,對實際生活經驗產生基礎的判斷和初步的感知,從而加強對具體事物的思維拓展,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
語文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橋梁,能夠通過生動形象的文學形象、意義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豐富多樣的語言文字對中華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同時也能夠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學生具備基礎的審美能力和對文化的感受能力[2]。
受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影響,以往教師在教學中通常抱有應試教育的觀念,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掌握了多少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也不具備相應的主觀積極性,學習效率也遲遲得不到提升。因此,教師就要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以及積極意義,在閱讀教學中合理有效地滲透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生命》這一文本的教學時,就可以在課堂正式開始之前,通過講授關于生命之頑強的故事,比如“蝸牛為了生活而艱難地爬行”、“螞蟻搬著沉重的食物”、“小草在石頭縫中茁壯地成長”等,幫助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形成感知和認同,從而產生對生命的感悟,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3]。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最主要動力,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身心發展都處在初期階段,對學習沒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但是又對陌生的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就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教學。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學習創設充分的空間和條件,并對閱讀設計適當的導語,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導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例如,教師在講授“小蝌蚪找媽媽”這一文本時,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和具體的學習特征,通過設置一些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問題進行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對閱讀文本產生興趣,比如“大家有沒有和父母走散過?”、“如果和父母走散了,你會怎么做?”、“小蝌蚪找不到媽媽了,你們認為它應該做么做?”等,讓學生能夠聯系實際產生認同和興趣,從而更好地進行閱讀學習。
綜上所述,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先天就具備的,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學習中通過教師的幫助和引導逐漸形成的,這個過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因此教師就要具備耐心和恒心,通過長期培養和反復訓練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語文閱讀的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把握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征,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和手段,讓學生能夠形成并發展良好的核心素養,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