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廣東行政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8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把“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養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與之相應我國職業院校財經專業學生培養的目標理應是教育并訓練他們步入社會勝任不同社會角色所需要的全面能力,而不應該局限于僅僅面向職業目標培養的勝任工作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因為目前的受教育者泰半并沒有真正準備好步入社會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親友、為人雇員、為人同事、為人上司所需的知識儲備,更不要說受到足夠訓練培養出能力,作為職業院校財經專業教育如果能秉持培養合格的、足以勝任各種社會角色身份的人的精神來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無疑要比僅僅培養能干某些工作卻不能有效地實現社會角色定位、健康地規劃生活的學生要好得多,為此有必要梳理職業院校財經專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尤其是專業能力以外的通用能力。
職業核心能力是行業通用能力和崗位特殊能力的基礎,它包括基礎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和領導力、執行力、個人與團隊管理、禮儀訓練、心理平衡等延伸核心能力,開放社會從業人員必須具備這些能力。
劉璐寧(2013)發現職業院校財經專業招生崗位對能力要求依次是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和責任心,不同崗位要求不同的職業素養,客服崗位需要團隊精神,技術崗位要求高度的責任心,服務引導崗位要求深植內心的服務意識,銷售崗位要有抗壓能力,物流崗位要求踏實肯干,不怕苦累,財經類服務行業還要求計算機能力、普通話和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
任宏偉、王記平、王寧寧(2015)發現企業招聘時最看重的素質條件是溝通表達能力(81.25%)、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62.50%)、創新能力(46.88%)、學習能力(45.31%)和組織能力(34.38%);企業看重的能力和素質分別是責任心(95.31%)、團隊協作精神(79.69%)、道德誠信(59.38%)、承受壓力自我調整能力(57.8l%)和溝通能力溝通表達能力(53.13%);在招聘人才時,10.94%的企業偏向專業性強的人才,89.06%的企業更喜歡通用型人才;工作中暴露的突出問題中,選擇以高學歷自居的企業占15.63% 、選急功近利的占54.69%、選華而不實的占46.88%、選工作挑肥揀瘦的占53.13%、選缺乏熱情的占53.13%、選定位不明的占53.13%。
這些分析都聚焦于職業能力,從職業院校財經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角度考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技能,而并未深入討論作為成功的獨立個人——受教育者應具備什么樣的職業能力,僅僅以延伸核心能力或者承受壓力能力等心理素質側面體現出來作為獨立個人需要的能力素質,然而實際上一個健康的個人生活才是這一切職業能力的源泉和具現。
職業院校財經專業學生的生活能力并不能與職業能力割離開來,而是生活能力越強、越能有效駕馭生活的人職業能力越強,反之則職業能力越弱,受教育者被教育成為一個人的起始首先是接受某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開始大學生活時雖然受教育者和家長以及學校都認識到這一新生活方式迥異過去,但是各方并未就這一生活方式變化理應實現的教育結果存在共識,而更經常認為這是一個短暫的過渡期,這弱化了大學教育的作用,與軍隊生活教育的沖擊對比,大學生活教育的影響要弱得多。
另一個被忽視的能力是創造能力,作為職業院校財經專業的受教育者,通常被認為不適合從事學術創造或者技術專精的職業,從實踐上看他們也更經常從事應用層面重視實際操作的職業,而這類職業如果沒有學會如何創造,僅僅是機械重復,必然會被機器人技術打敗淘汰出就業市場,只有能完成機器人沒有能力完成的工作,職業院校財經專業教育才能說是真正達成目的,這個機器人沒有能力完成的工作就是人有在無限維空間里創造的能力,具體地就是在市場營銷中不只是銷售商品,而是與消費者共同創造消費活動和豐富生活內容,在統計工作中不僅只是按部就班完成統計調查工作而是發現并創造新關系新內涵等等,因此通過教育讓受教育者具備創造它們的能力是成功的職業院校財經專業教育所必需的。
綜上所述,為了應對未來社會的沖擊,職業院校財經專業有必要反思再認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