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瓊
(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本文選擇于2018年在我院腫瘤科實習的實習生50名,分析不同帶教模式在腫瘤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效果。
本文選擇于2018年在我院腫瘤科實習的實習生50名,按照帶教模式將其分為LBT教學組和CBL教學組兩組,每組25名實習生。LBT教學組中,男性實習生1名,女性實習生24名,實習生年齡19-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32±1.14歲;CBL教學組中,男性實習生2名,女性實習生23名,實習生年齡20-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24±1.23歲。
針對LBT教學組實習生應用LBT教學方式,針對CBL教學組實習生應用CBL教學方式,具體如下。
1.LBT教學方式
(1)帶教教師準備
安排經驗較為豐富的護理人員作為帶教教師,圍繞腫瘤科疾病和護理工作準備演示文檔、解剖圖等資料,以講座的形式對實習生進行一周兩次的教學。
(2)實習生準備
要求實習生在參加講座前,對所講解的知識進行預習。
(3)帶教教師講座
并在講座結束之后解答實習生的問題。
2.CBL教學方式
(1)實習生準備
帶教教師需要選擇腫瘤科的某一疾病,并選擇醫院內代表性較強的案例,就具體的護理方式、病情觀察方式、搶救方式等護理內容設計問題,并指導實習生如何在講解內容和問題的基礎上查找資料進行預習,同時為發言探討做準備[1]。實習生便需要在結合講解內容和教師指導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來總結相關學習內容,這樣便可以在教學實習開始之前掌握部分護理內容和護理方式,這樣實習生便可以在了解學習內容的基礎上,更好的開展學習與實踐。
(2)實習安排
帶教教師需要就本次研究探討的疾病及其護理內容為實習生安排實習,并向其纖細講解每項護理操作、患者臨床表現等,并安排每位實習生負責一名患者的護理工作[2]。
(3)小組討論
需要定期以小組的形式就腫瘤科護理工作進行討論,討論問題需要由帶教教師提出,主要討論的是各種腫瘤科疾病的臨床表現、護理方式、搶救方式等,如肝硬化腹腔積液患者每日最佳攝水量、腫瘤科常見疾病在飲食和飲水方面的禁忌、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要接受保留灌腸的原因、靜脈輸液最佳的注射角度和注意事項等,同時鼓勵實習生積極發言和相互討論,發表自身的看法。在討論過程中,帶教教師需要做的便是幫助實習生總結討論結果,在實習生意見發生分歧時為實習生討論的繼續進行提供統一方向,在實習生討論出現錯誤時及時糾正其錯誤[3]。
本次實驗選擇兩組實習生的實習成績(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為觀察指標。
本次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9.2.0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取t檢驗法。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CBL教學組實習生的實習成績高于LBT教學組實習生。CBL教學組的理論成績為(91.32±5.26)分,操作成績為(93.14±6.12)分;LBT教學組的教學組的理論成績為(85.23±6.72)分,操作成績為(88.92±5.17)分,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CBL教學方式的全稱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方式,指的是以實際的問題為基礎,開展教學工作,另學生在掌握相關護理方式和理論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LBT教學方式全稱是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方式,指的是通過單項授課的方式來向學生講解護理方式和理論,目的是另學生掌握相關護理知識。
LBT教學方式通常只是教師向學生講解相應的護理理論和護理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長期應用會導致學生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長期以往學生會缺少對于知識探索的興趣[4]。而CBL教學方式的應用則能夠在另學生掌握相關護理方式和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便不會只通過翻書的方式來解決,而是查找相關資料來總結護理方式和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能通過循證護理理念來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均能得到提高,并且學生的護理能力和專業程度得到提高之后,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便會提高,腫瘤科室的護理效果也會更加顯著。
總之,本次實驗數據結果顯示,CBL教學組實習生的理論成績為91.32±5.26,操作成績為93.14±6.12;LBT教學組實習生的理論成績為85.23±6.72,操作成績為88.92±5.17。CBL教學組實習生的實習成績高于LBT教學組實習生,這表示相比較LBT教學方式而言,CBL教學方式在腫瘤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效果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