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六盤水市第三中學,貴州 六盤水 553000)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經典詩詞源遠流長。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要求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高中音樂教師,我們站在學生美育工作的最前沿。采用怎樣的方式方法,將經典詩詞文化寓于高中音樂教學活動中是我們不得不思考,也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北京師范大學發布,教育核心素養對于各個學科、各個學段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學段,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可以歸納為音樂實踐能力、音樂的情感體驗和音樂文化理解三個方面。其中音樂文化理解,主要是對社會人文素養方面能力的要求,當然也包括對于經典文化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價值的要求。在核心素養的視域下,如何更好地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如何將經典詩詞寓于音樂教學活動中?值得我們思考,需要我們探索。
重新修訂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開設音樂鑒賞、歌唱、演奏、音樂編創、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為必修選學課程;開設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戲劇表演、音樂基礎理論、視唱練耳六個模塊選擇性必修;根據學校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開設選修課程。就目前各個學校現狀來講,大部分學校都存在師資配備不全,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等問題,這就限制了模塊課程的開設。怎樣在有限的條件下將經典詩詞文化融入到高中音樂教學活動中來,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就普通高中的音樂教學活動來說,大部分學校教學還局限在課堂教學中。受條件因素制約,課程內容以音樂鑒賞為主,學生仍舊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不能很好地、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和體驗中來。加之,高中學生課業負擔相對繁重,即使學生喜歡音樂課,也沒有很多的時間放到音樂科目上來。每周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不能滿足有進一步學習探究學生的發展需求。采用怎樣方式開展課堂之外的外延活動,是我們需要探索實踐的課題。
對于面臨師資、場地等主觀條件受限的學校來說。音樂鑒賞課堂是音樂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在現有的鑒賞課題中有效的進行學科融合、學科滲透是行之有效的將經典詩詞寓于高中音樂教學活動的方法。舉例說:人音版音樂鑒賞教材中《獨特的民族風》一課,課堂教學中可以將《敕勒歌》滲透到教學中來,同是少數民族民歌,可以從其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去講解,這也是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中對于音樂文化理解層面的要求。
對于師資相對完備、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模塊開設齊全的學校來說。在模塊課中展開專題輔導,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將經典詩詞寓于高中音樂教學活動中的途徑。在歌唱模塊中,有側重的選擇經典詩詞相關作品作為教唱曲目。例如《甄嬛傳》中的《菩薩蠻》,李宇春演唱的《蜀繡》等作品,學生喜聞樂見、耳熟能詳,極高的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課堂的趣味性。再如在音樂編創模塊中,可以設計為經典古詩編曲表演的專題課程,既培養了學生音樂實踐的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于經典詩詞文化的理解。
除了《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規定的必修、選修課程外,音樂教師可以集思廣益,根據實際情況,編寫適用于高中學段的音樂與經典詩詞相關的校本教材。教材的內容和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是鑒賞,也可以是音樂實踐。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根據基本學情開設了《中國經典音樂》的校本課程。
在課堂教學之外,音樂教學還可以與學生活動、社團活動、校園藝術節等學生活動緊密結合。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需求,組建音樂與經典詩詞相關的課外興趣小組,創辦與之相關的學生社團。在校園藝術節中開展經典詩詞吟唱專題展演活動,把興趣小組、社團的優秀實踐成果在全校范圍展示、推廣。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學生社團、興趣小組,還是藝術節專題活動,都不能流于表面,拘泥于形式。
經典詩詞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文化與年輕人能夠接受的表現形式結合,既是一種趨勢,也是必須要推進的一項工作。將經典詩詞寓于高中音樂教學活動中,會遇到主觀亦或是客觀條件的制約。以上所言,是筆者在高中音樂教學工作中,將經典詩詞寓于高中音樂教學活動中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和經驗,與大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