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鋅歷
(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四川 成都 610400)
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修訂版)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設計應該充分考慮聽說能力的培養要求,并給予足夠的學時和學分。[ 1]在原有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大多強調語法,閱讀,寫作,聽力等能力的訓練,大部分高校并未針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設置單獨的口語課程,因此,為了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應運而生。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1]
美國保爾·蘭金教授曾做過一項統計,在人類日常語言交際活動中,“聽 ”占45%,“說”占 30%,兩者的占比遠遠超過了“讀”和”寫”。顯而易見,聽、說活動是人們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學好一門語言的前提。[ 2]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是在原有大學英語聽力課程基礎上,融合視,聽,說三種手段,三位一體的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課程。筆者所在學校為一所具有工科背景的獨立院校,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授課對象一般為大一、大二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據筆者調研發現,很多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均不重視聽力及口語的訓練,英語聽說基礎薄弱,導致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上聽不懂,說不出。同時很多學生仍然延續高中唯分數論的意識,他們僅僅把大學英語課程視為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工具。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社會需要更多具有流利英語聽說能力的復合人才。因此,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改革應設計出能夠涵蓋基礎性,綜合性及專業性的課程體系。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基礎性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英語聽說水平,選用符合學生水平的教學資源,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緩解學生對英語聽說學習的抵觸及焦慮情緒。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綜合性要求教師能夠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選取與課程話題相關的音頻,視頻等資源,在大量的視聽輸入訓練后,提高學生終端口語輸出能力,旨在使學生能夠就熟悉的話題與英語國家人士進行較為流利的語言交際。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國家及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懂英語,厚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才是符合社會發展的新人才。因此,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改革絕對不能忽視專業性的要求,課程改革要充分考慮專業化,職業化,實踐化的道路。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新的課程改革在通識英語的基礎上,加入了相關行業專業英語,旨在提高學生職業英語交際水平。
根據外國一項關于視聽說教學的研究顯示,學生僅憑聽力只能記住語言交流中 15%的信息 ,僅靠視可以記住 25% 的信息,而把視聽兩者結合可以使學生獲得語言交流中 64%的信息。[ 3]由此可見,教師在教授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時,一定要用科學多樣的視聽手段來進行教學,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然而在傳統的英語視聽說課堂上,教師因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把視聽課程僅僅理解為一般的聽力課,片面強調大量的機械的聽力訓練,而不注重使用視聽結合的手段進行教學。同時,一些老師不注意跟蹤熱點時事,也不注重培養學生相關行業英語的素養,在教學材料的選擇上,仍然以課本為主,教學設計形式單一,仍以傳統應試技巧訓練為主,缺少對熱點時事和相關行業英語等方面的補充。此外,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一般應在校園語音室進行,但一些學校語音室設備陳舊落后,也不能連通互聯網,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現行課程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正給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改革提供了契機,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應轉變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思維,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夯實基礎能力,關注熱點表達,精煉行業英語,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應用能力,以適應社會對具有流利英語交際能力的復合人才的需求。
傳統視聽說課程中,教師大多依賴現成教材,教學設計也僅僅機械的按照教材固有模式來展開。單一的課程內容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很容易失去對視聽說課程持續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教師不應拘泥于一本教材,應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信息大爆炸的優勢,選取切合學生實際語言水平,貼近真實語言交際場景,模擬職業情景的豐富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在現代信息技術大轟炸的時代,教師個人可以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定期為學生推送英語視聽說相關學習資源,以作為課堂資源的有力補充。教師也可依托所在院校教研小組的力量,編撰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建立校本英語視聽說學習資源庫。這些資源庫可涵蓋時事新聞,紀錄片,英文歌曲,影視資源等多方面的材料,學生則可以通過校園網或者手機Apps等移動終端登錄資源庫,使英語視聽說的學習能從傳統課堂延續到課堂之外,真正做到隨時隨地高效的浸入式學習。各大院校應積極投放資源鼓勵教師制作微課,精品課程,線上課程等彌補傳統課堂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其中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進行大學英語視聽說校本教材編撰和資源庫的建設時,需要緊密聯系各校實際,針對不同的專業,補充行業英語知識,模擬各類真實的職場情境,提高學生職場生存力。筆者所在院校是一所依托軌道交通產業的工科院校,我校大學英語課程均實施“通識英語+行業英語”創新模式,編撰了適合我校學生學情的軌道交通服務英語,乘務英語,土木工程英語等校本英語教材。通過以上手段的實施,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改革才能真正的從原本單一枯燥的方式轉變成多元化、職業化的超越時空限制的新模式。
傳統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往往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單方面輸入大量程式化的應試知識及技巧,忽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沒有自主選者權,被動接受教師輸入的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可能會缺乏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失去對課程持續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這樣的課堂形式,是應試教育的一個畸形產物,也與國家倡導全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素質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馳。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改革要求教學過程能夠充分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因此,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設計思維,設計知識傳播高效,學生參與度高的課堂。此外,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基礎性,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能忽視學生基礎能力的訓練,所以在課堂設計時,需要設計相當比例的基礎能力訓練,教學材料的選擇也應難度適當。視聽說課程的綜合性要求教學材料的選擇全面,應涵蓋英語國家風土人情,政治經濟,民俗文化,生活習性,歷史背景等方面的材料,加深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視聽說課程的職業性要求課堂設計應增加行業英語知識,創設真實職業情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根據以上背景,筆者嘗試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改革中推行“自主導學-視聽輸入-口語輸出-職業情景劇場”的教學模式,以期從基礎性,綜合性和職業性三方面全面培養學生英語視聽說能力。“自主導學”階段,學生根據課程任務內容,自主通過圖書館,校園自主學習室,互聯網等方式進行相關課程的背景學習,在課堂上,教師精選與課程主題相符的音頻,視頻等形式進行視聽輸入。在口語輸出階段,教師采用如,辯論、演講、趣配音、小組討論,情景表演等多樣的形式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在“職業情景劇場”板塊,教師設計相關主題的職業英語情景,讓學生能模擬真實的職業場景,加深對行業英語的理解及應用能力。
傳統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中,教學評價通常為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此種評價方式,常常過分強調期末卷面考試分數。“一考定終身”的做法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更不能及時反饋教學。因此,在視聽說課程改革中,應當把能夠全程記錄學生學習情況的過程性評價與傳統的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并且過程性評價的權重應大于終結性評價。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可以采用“1+N”的多元評價模式,“1”代表傳統的期末筆試考試,“N”代表學期過程中的各類過程性評價。兩者的比例可以分配為期末筆試占比40%,過程考核占比60%。筆者所在學院在2018年引入了由科大訊飛公司研發的FIF口語訓練系統,學生可利用該軟件自主練習口語,其他如英語流利說,英語趣配音等軟件也被運用的教學評價中,而這些學習進度也將記錄到學生期末總成績中,這就大大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及有效性。學生在課程中的每次演講、辯論、情景劇表演等都會如實的記錄到平時成績中。加大占比的過程性考核,既可以對學生的視聽說學習起到監督的作用,又可以讓教師看到學生的強弱點,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做到有的放矢。在期末考試階段,傳統大學英語視聽說考試一般為卷面筆試,且大部分為多項選擇題,這樣的考試形式,不能很好的反映出學生真實的聽口水平,因此筆者在課程考核使采用一對二的聽口考試形式,考試內容是由本學期課程中討論過的相關話題的無字幕視頻文件組成,考生抽取考題后,先觀看視頻內容,然后教師會就視頻內容對兩名考生進行提問,最后兩名考生就該話題進行自主討論。教師會將考試過程全程錄像,這樣既可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視聽說能力,又利于教師后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改革是針對我院學生實際情況,順應國家和社會對具有較強英語交際能力的復合人才的需求而產生的。在大學英語視聽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還要轉變教學思維,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積極引導學生,為學生創設視聽說學習資源庫。課程改革除了強調大學英語視聽課程的基礎性,綜合性之外,還應注重給學生創設真實的職業英語情境,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行業英語素養。總之,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教師應當不斷用新知識武裝自己,隨時調整教學設計與方式,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