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盛慧
(駐馬店技師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在新時期背景下,中職語文的閱讀教育教學觀念應逐步更新,為了有效跳幀閱讀教學的模式與方法,教師應該明確教育教學目標,挖掘新的教學方法技巧,盡可能的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閱讀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能夠將自己平日的積累靈活的應用到閱讀學習中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教育部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其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這一特點的提出,也指明了語文閱讀課程發展的方向。中職階段的語文閱讀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養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與交際能力。中職語文的學習一般包含五個方面:語文知識及語言應用、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現代文閱讀、文言文和古代詩詞、應用文基礎及寫作。經典文選能為學生的精神和心理成長提供養分,這種有效的閱讀材料可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中職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技能培養,更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自我提升的能力,為其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
對語文文章的閱讀而言,一般認為是一個比較完整性而具有連續性的過程,其中里面所蘊含的作者情感具有豐富性,語文閱讀作品中有的真實地對社會生活面貌、地方風土人情以及歷史文化知識的反映。對于語文老師而言,教什么、怎么去教是老師優先要明白的事情,但是真正地達成這一點卻不容易。語文老師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要對閱讀教學中有價值的信息進行篩選,對所篩選的信息再次進行分析和比較,實現二次篩選和加工,使得其更適合中職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需要,這其中篩選的依據就是具有核心價值的閱讀知識,以及學生需要具備的基礎性的語文閱讀技巧。比如,在《賣白菜》這篇課文,就歸屬于回憶類文章,這篇文章中的內容和信息異常豐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要緊緊圍繞著文章的閱讀價值所在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細膩清晰化的語言以及完整嚴謹的結構刻畫出來母親的形象——誠實、自尊、堅強。基于此,老師就可以以母親形象中的“誠信”品質入手,將此作為閱讀教學的核心,引導學生有效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感情。這篇文章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極端貧困的年代,母親的誠信顯得尤為珍貴。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以正能量的精神和力量向學生進行傳輸,使得學生能夠正確地對待當今社會中的種種利益誘惑,而母親這種誠信的傳統美德才是學生學習的榜樣,這樣才能體現出了這篇文章的閱讀價值。
《論語》和《文心雕龍》中均提出過“審美自失”的學習情況。例如: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陶淵明“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等,都是強調如果學生沉下心來欣賞品鑒文學作品,就會發現文學作品中的美妙之處。讓學生沉迷于文章中情節、小說人物命運、風景游記場景之中,這是引導學生鑒賞作品、感受作品藝術表現力的重要途徑。在中職語文閱讀學習中,對于教材內的文選以及一些必要的課外閱讀,可根據閱讀主題將其分為愛國文選、人本文選、修身文選、養性文選、科普文選及審美文選等。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專業類別,對所有章節的內容進行適度拓展。例如:對于科普文選,因其多是說明文,不像文學作品那樣更注重形象思維體驗,更多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歸納能力,所以,可適當增加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講解一篇科技文章時,先是播放了一段電視節目《最強大腦》中王昱珩從520 杯水中識別其剛看過的一杯水的片段,這引起了全班學生的驚呼,然后把這段內容同人工智能的發展聯系起來,學生在自由討論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所學的專業在時代發展中的作用,這便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了快樂閱讀的種子。
閱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去進行閱讀,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便會有所提升。因此,在我看來,老師應該做好教師評價,認真分析和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同時應該多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老師不能只是批評學生,如果只是批評學生的話,那么就會打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同時還可能造成學生厭學的心理,這樣對于學生和老師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因此,老師應該多用贊美的眼光去評價學生,用欣賞的眼光去欣賞每一位學生。學生熱愛閱讀,進而學生的自主性也會不斷的提高。
綜上所述,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還要關注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及學習情況,利用自己教育者的身份,用欣賞的眼光對待學生,去認可他們,以正面的評價為主,要堅定他們的學習信心。教師要帶著情感融入學生的閱讀中,還應多掌握一些教育學與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用科學充實自己的頭腦,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從而提高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