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萍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實驗幼兒園,浙江 紹興 312000)
幼兒美術教學的對象是“3~6歲兒童”,是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藝術活動,在教學中也較受幼兒喜愛。但是現(xiàn)階段的幼兒美術教學,幼兒的情感“出入”并不頻繁,情緒不高。究其原因,與幼兒美術教學形式的單調(diào)、枯燥有關。將游戲活動引入幼兒美術教學中,使許多美術元素展現(xiàn)出趣味的一面,大大提高了幼兒美術學習的趣味性。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快樂,學習之后感受到滿足,便能促進他們進一步的學習。對此,如何將游戲活動與美術教學更好地契合,還需要教師靈活處理教學內(nèi)容,設計更加精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游戲符合孩子的天性,是求知的最佳手段。游戲可以使兒童在無意識中獲得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且不同的游戲能給兒童不同的感受,激發(fā)他們更多、更新的創(chuàng)作靈感。豐富幼兒美術教學的游戲資源,運用多種方法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提供更廣闊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空間。比如將美術教育與民間游戲結合,可以拓展美術游戲的維度,同時深化美術教學的實際意義。教育部要求“應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選擇民間游戲的方式,體現(xiàn)了“教育來源于生活”的基本理念。民間游戲起源于民間,由廣大勞動人民自行編創(chuàng),并且代代相傳,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將這些小游戲與幼兒美術結合起來,可以給孩子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如丟手絹的游戲,教師可以將“手絹”改編成繪畫傳遞的方式,被“點到”的幼兒需要在畫紙上添上自己的簡筆畫,實現(xiàn)隨機的“大家一起作畫,”加入有趣的元素,使得美術學習更具活力。民間游戲還可以讓幼兒了解更多的民間藝術,比如窗花、泥塑等等,進一步豐富幼兒美術學習內(nèi)容,優(yōu)化學習資源。
創(chuàng)作必然需要情感的支撐,否則會很空洞,沒有靈魂,即使有再巧妙的美術技巧,也很難感動他人。幼兒美術學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和想象力。要幫助幼兒將自己的繪畫成果“活起來”,有所象征和情感表達。但是在教學中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教師指導后,幼兒反而不知該如何作畫。這是因為幼兒的思維受到一定的束縛和限制,所以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作為學前期的美術活動,教師要幫助幼兒找到興趣點,啟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作畫。在美術教學中增加故事情節(jié),用逼真的人物形象取代抽象的語言描述,不能用條條框框的要求束縛孩子的想象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利用夸張的語言和肢體動作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激發(fā)美術創(chuàng)作熱情。還可以選擇與美術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故事情節(jié),增進幼兒對繪畫主題的情感體驗。例如以“春天為題”,教師可以設計一場森林舞會,幼兒代表小動物,根據(jù)動物特點來選擇舞蹈動作,然后在進行繪畫。因為有春天的背景和故事情節(jié)的輔助,幼兒不僅能夠嘗試去畫有動感的小動物,更會為這些小動物塑造新穎的跳舞環(huán)境,使得整個畫面更有生命力和故事性。
在幼兒美術教學中,較難解決的問題是美術與游戲的脫離,兩者的不契合也容易造成游戲或美術一方的孤立。最佳的結合方式是“美術中有游戲,游戲中有美術”。在美術教學中,游戲作為一種教學方式來活躍創(chuàng)作氛圍;在游戲中美術可以作為一種表達方法來提升游戲效果。例如同樣是“春天來了”主題,以游戲為主題,用美術來美化道具,進行“角色游戲、智力游戲、音樂游戲”等,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可以采用音樂游戲的方式,先讓幼兒通過手工繪制出代表春天的衣服,并且通過剪裁,穿到身上,如同為自己做“戲服”一般。隨后,再創(chuàng)設春游的場景,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時裝秀”。通過此方式,將幼兒的美術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到極致,優(yōu)化了游戲道具,將游戲與美術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幼兒的成就感會更強,學習熱情更加高漲。
總之,與其說是游戲活動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的運用,不如說是兩者的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作用于幼兒美術學習和全面發(fā)展之中,提升教學質(zhì)量,優(yōu)化學習方式,最終實現(xiàn)幼兒美術“質(zhì)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