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玲
(方正縣第一中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800)
從教以來,深深感受到生物教育工作的挑戰性和藝術性,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向理論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實踐學習。在今后的工作中需更加謙虛、嚴謹和認真。現代高中生物知識理論內容特別的多,且微觀抽象,都是按照生物科學史的發展順序進行編排,不在像以前那么系統化、結構化。而學生反應最大的是生物的非選擇題意思都懂,就是答案和參考答案不能完全相同,因而白丟分,覺得很冤。而目前的生物學科的教輔材料最大的缺點在于習題編排和答案解析上。因為奉行拿來主意和題海戰術,題目質量魚龍混雜。教輔材料中很多解析完全是就著標準答案來解析,解析地非常勉強。如:高中教材中使用洋蔥的外表皮細胞進行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于是就有題目“使用洋蔥的內表皮細胞進行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的實驗,此陳述是否正確?”如果學生沒有看清楚“內”、“外”的區別,就落入了文字上的陷阱。況且洋蔥內表皮細胞的液泡沒有顏色就觀察不到質壁分離現象了嗎?實驗證明,適當調暗光線可以清晰地看到洋蔥內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現象。所以大多數人對于生物學科的態度是:“想說愛你有點難”。本文結合具體的生物教學案例,對生物課堂教學中藝術性導課的方法進行闡述和探討?,F把工作中的一點體會總結如下: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第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第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必須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只有全面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記得再講《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時,其中有一實驗步驟是將涂有口腔上皮細胞的載玻片放在火焰上烘干,目的是使細胞固定在載玻片上。在進行備課時我想到學生們可能會有疑問“高溫不是會使細胞失水皺縮嗎?這樣還能觀察里面的DNA和RNA了嗎?”。這一點很抽象用語言很難解釋,于是我想到了煎餅果子的制作方法,以此為例,學生們很輕松的就理解了。
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
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導入首當其沖,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比如在講《細胞分裂》時,導課可以用“海飛絲洗發水”的廣告視頻,有一句廣告語“常用海飛絲,頭屑去無蹤”,那么我們用了海飛絲洗發水,頭屑有去無蹤了嗎?為什么皮膚破損后會愈合?一個受精卵是如何發育成多細胞的人體的?聽到這些問題,學生會有一中渴求知識的沖動,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為整節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教學基礎。
教學的生命在于探究,還要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課程目標之一,而其間,一個關鍵性步驟就是探究。教師要做好這個工作,讓學大于教。首先要培養探究意識,這個過程實際上和培養興趣是一樣的,要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增強探究的意識。
生物知識的學習采用問題來激發學生的研學互動。如在復習有關呼吸作用內容時,我和學生圍繞有氧呼吸的場所在哪里?等問題展開互動交流,有的學生對呼吸作用過程的學習記憶比作上大學:高中學校——葡萄糖,學生——丙酮酸,線粒體——交通工具,丙酮酸(學生)要從高中校園(葡萄糖)畢業,借助交通工具即線粒體去大學校園,丙酮酸一路上要想生存下來必須要有水和氧氣才能到達目的地。當有同學提出“細菌屬原核生物沒有線粒體,為什么有的細菌是好氧細菌”?問題時,互動的內容就更進一層。
總之,高中生物課的教學,我要不斷地進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具有鮮明的預見性,在課后能將課中的教學行為和相關體驗上升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能根據各種教育現象適時作出適當的反映,從而體現和實踐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教學特色。傳統的教學模式單調、乏味,學生處于被動靜聽狀態,學習效果收效甚微。生物課程尤其作為理科的特點,對理解、分析、邏輯能力有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