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霞
(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平安堡學區白馬川聯合小學,河北 承德 067305)
所謂“模式化”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標準樣式進行,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無數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決方案,無需再重復相同的工作。
小學科學教師的備課要比其他學科用時更長,因為它不僅備教材、備學生,還要課前準備實驗材料、預做實驗,遇有疑難自己和同伴都無法解釋還要上網查詢,為形象化教學或解釋那些無法直接探究的內容還需要制作課件輔助教學,從這一角度說把外顯的與科學相關的資料進行積累、梳理和保存就成了小學科學模式化教學的前提要求,這一要求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科學教案是科學教師教學思路的文本表現形式,它包括了科學教師在細致分析了教材后提煉出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策略和課前準備以及實施教學的整個流程,輔以課后對實踐教學的反思就會讓后來的任教者更全面地借鑒經驗、屏棄不足,若在此基礎上能創生出超越第一版設計的新流程,那么原有教案的“跳板”價值就顯現出來了。這樣做的前提是第一版設計的教案是精心設計的詳案,是集體備課的結晶,是貼近本校學生實際、結合本校所能提供材料的最優組合。相反,敷衍塞責的教案起不到啟迪他人的“跳板”作用,不能充作模式化教學中教案的樣板來留存。
從自然課過渡到科學課,實驗活動內容也有了很大不同。現在更加生活化的實驗使許多學校的儀器室沒有相應的材料可供學生實驗,這就需要在第一輪備課中科學骨干教師不要松懈,認真研讀教材,分析教材中設置實驗的意圖,或組織學生或自己收集實驗所需材料,在總結課前預做實驗得失的基礎上來組織課上的演示或分組實驗。而從材料收集、組裝到預做實驗出現的得失教師都要做出詳細的記錄,課后再把實驗材料收回專門櫥柜留存。這樣,一課的實驗活動記錄連同留存的材料就成了下一屆學生學習本課時可以拿來即用的教具或
學具,大大節省了教師課前考慮和準備實驗材料的時間。平時我很注重實驗材料的自制和整理回收,儀器室沒有的教具就自己做,上課用完再放到專用自制教具櫥柜中。
如果說實驗材料是學生親歷科學過程所需的硬件,那隨堂課件就是教師設計的配合教學流程引導學生探究或在學生無法親歷的情況下幫助學生理解探究活動的軟件。這些課件能通過形象的視頻、圖片和提示性的語言讓孩子們形象地獲取科學知識。由于教師的教學思路決定教學流程,而教學課件又必須順應教學流程的發展,因此從教案設計到課件的制作應體現一體化,做到配合默契、相得益彰。那種到快上課時才到網上匆匆查找的做法并不可取,不足之處首先表現在查找上的費時,還有一種情況是即使找到了有時并不順應你的教學流程。
還需依照流程調整出現順序或增刪相關內容。如此一來對課件的再加工也增加了備課用時。在小學科學模式化教學中隨堂課件也要和教案設計一樣,經過第一輪的設計、應用、反思和修改后妥善留存,只不過留存地點不同,課件要集中在電腦的一個特定文件夾中,如果能將教案設計文本整理成電子文檔與相應課件打包保存則更便于科學教師的借鑒提高。
小學科學的模式化教學除了表現在科學教師將教案、材料和課件等資源共享之外,還應把這一便捷模式擴大到科學課的如下其它方面: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是科學學習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證。這些習慣包括:小組合作分工明確、參與積極;邊觀察邊記錄;一人發言眾人傾聽;統一用科學記錄本記錄發現、總結所學;維持課外繼續探索的濃厚興趣等等。這里的模式化表現為學生的科學學習習慣,是需要經過科學教師反復強化、引導才能達到的結果。一經形成課堂秩序井然、成效良好。
要全面了解每一名學生,教師自學期初就要建立一個評價模式,學期中學生的表現就按這個模式進行。我在評價表中常設以下幾項內容:材料準備、問題回答、小組合作、紀律保持、科學記錄本、作業本評價,此外還有科學小制作、科學小論文的加分。依照這個評價模式我鼓勵并實施學生的自我評價,四人小組輪流擔任小組長,依據評價表的前四項對小組成員進行評價,通過學生自評和小組討論學生的學習效果來明確學生學習的方向,通過檢查材料準備、問題回答、紀律保持等情況來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通過評價后四項內容結合學生自評來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多側面。這樣模式化的評價不惟分數論,看到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也更為客觀公正。實施小學科學模式化教學,單就一位科學教師個體而言,他所準備的教案、材料、課件、評價表和促進學生養成的科學教學常規等,在重復性的教學中肯定會幫助他減少很多重復性勞動,這樣教師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優化教學,實現課前簡潔、課上高效的意圖。如果從全校科學教師大協作的角度看,實施小學科學的模式化教學,則可以實現全校科學教師的資源共享。使新任課的教師在消化吸收成體系的模式化教學資源后能盡快入門,上出合格的科學課;其他的科學教師在借鑒吸收模式化資源的基礎上能上出優質課。所以模式化教學有助于科學教師熟練教學技巧,形成高水平的教學風格。從科學教師的角度看,實施模式化教學的本意是充分挖掘科學教師個體教學的經驗并及時總結留存,經過一輪的積累,通過學科內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達到課前減少重復勞動、課堂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但模式化不應被定義為科學教師單向的模式化,只有掌握了模式化資源的教師和形成模式化習慣的學生發生了課堂上的良性互動,科學教學才真正可以說走上了簡潔、高效的正途。從辨證的角度分析也須懂得模式化不是固定化,不是技術凍結,隨著科學教師
在科學課模式化教學中對教與學認識的加深,常會在借鑒別人的經驗時生發出自己新的經驗,做出發展與創新。所以對模式化資源的刪改、補充是完全必要的。每一次對成系統的模式化留存資料哪怕是最細枝末節的完善都是對科學教學一點一滴的積累,體現著科學教學一點一滴的進步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