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
(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八里鎮初級中學,遼寧 鞍山 114206)
音樂課程相較于其他學科較為新穎,給學生的學科學習增加了新鮮的感受,再加上音樂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音樂教師應將情感教學的藝術表現方法充分融入初中音樂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同時,音樂教師應積極研究如何運用情感教學,將音樂作品與課堂教學場景結合,使傳統的理性教學融入感性成分,在音樂教學內容中傳達情感教學內容,從而豐富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初中音樂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而情感是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關鍵心理因素,當音樂通過傳播被人體感官接受時,人體會因為音樂產生不同的情緒并轉化為情感表現。目前,教育部門倡導音樂教師在音樂課程中應用情感教學,并肯定了情感教學對音樂審美能力的核心意義。因此,當情感教學應用于初中音樂教學課堂中時,教師向學生傳授積極向上的音樂,學生通過音樂感受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在享受音樂的同時,能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進而與音樂產生情感共鳴,并在體驗中升華,充分調動學生音樂創作的積極性,使音樂情感教學的作用得以發揮。
音樂教學是學生通過感受體驗音樂從而表現情感的教學,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則是讓他們在音樂中體驗音樂情感的前提。對此,音樂教師在準備音樂課程時,要以情感教學為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將學生代入音樂中感受音樂情感的教學形式。在實際的初中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可通過設置各種生動的情境,并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與音樂內容相關的畫面播放,在音樂與畫面的結合中,使學生在音樂課程情境中成為音樂的探索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而深刻感受音樂內含的情感,同時領悟音樂的真諦。例如,在教唱歌頌祖國類型歌曲過程中,音樂教師以激情高昂的語調朗誦歌頌祖國的詩歌來感染學生,同時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祖國發展歷程的相關圖片,讓學生在朗誦內容與圖片中產生愛國情懷,從而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當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一定的情感了解后,教師可接著將所教歌曲中的歌詞在音樂背景下以朗讀的形式繼續朗誦出,振奮鼓舞的音樂與情感豐富的朗誦會讓學生逐漸進入歌曲情境中,體會祖國繁榮昌盛的來之不易,并充分領會歌曲包含的情感。
在音樂課程教學中,初中教師應以課本內容為中心,選擇初中生容易接受的歌曲。這樣,在教唱較為容易且熟悉的歌曲時,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會拉近,而且簡單易懂的歌曲會使學生快速進入音樂學習的狀態中,練習幾遍后便能朗朗上口,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若是教師選擇難度較大的歌曲,容易造成學生在音樂課堂中走神的現象,讓學生沒有課堂參與感,如此一來,便不利于學生音樂的學習,且無法發揮情感教學的作用。因此,在初中音樂課程內容準備中,教師應結合初中生的特點,盡可能選擇他們容易接受的熟悉的音樂作為教學內容,使情感教學的意義得以發揮。例如,在選擇教唱《保衛黃河》一曲中,朗朗上口的旋律有利于學生的對旋律的記憶。在應用情感教學時,音樂教師在教唱歌曲之前向學生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并使學生深刻了解黃河在我國的歷史意義及黃河被譽為母親河的由來,從而使學生帶著對黃河的崇敬與激昂的情感進行演唱,并在歌曲演唱中將個人的愛國情感融入其中,通過演唱盡情抒發愛國情懷。
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感受音樂作品中傳遞的情感,應重視音樂作品創作背景的介紹。教師通過介紹音樂創作背景,有利于情感教學意義的充分發揮。音樂作品創作背景介紹包括音樂創作年代、作者事跡以及目的與特色等,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作者創作的角度理解音樂作品蘊含的情感,并深刻領會音樂的魅力。例如,在欣賞《二泉映月》一曲中,音樂教師可讓學生了解這首曲子的作者阿炳的真實生活背景,介紹阿炳在創作這首曲子時已雙目失明,并時常在深夜的小巷中演奏這首曲子來表達他對生活的情感。學生可在教師的背景介紹中體會作者阿炳創作當時的悲涼心態,從而對曲子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前,要讓學生充分了解音樂中的作者以及創作背后的故事,這有利于學生理解音樂內容中蘊含的情感,從而加深對音樂作品情感的領悟。
總之,音樂教師在準備音樂課程教學內容時,應及時作出調整,轉變傳統初中音樂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觀念,以學生感受為主體,提高學生情感的感知能力,讓他們感受來自不同音樂作品的情感,從而提高初中音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