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玲
(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第一小學,河北 承德 068350)
新課改,不僅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還讓數學課堂變得精彩。然而,反思我們的一些課堂教學,卻不難發現,貌似實施了新課標,其實沒有實效性,看似熱鬧的課堂場景,卻存在著無效的教學方式。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日常的教學活動告訴我們,創設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無疑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使他們在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增長知識,又增長智慧呢?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有關文獻資料,談幾點看法。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及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不協調”,通過立障設疑、創設“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調,把他們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地置于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立足于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最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每當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觸及到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能派上用場,于是就產生了一種急于探究問題的癥結而又無從下手的心理狀態。
(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情緒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佳。學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的提高。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針對這些特點創設問題情境,不能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因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心理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練、個性心理形成的過程。
以上幾點表明了,只有基于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來設計問題情境,才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這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問題情境。
(一)趣味性
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萌發參與意識,就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二)思考性
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的單位后,可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數學課本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學生在測量中會發現測量標準太小、測量次數太多、測量結果不準確等問題,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繼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創造”出新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相信隨著測量對象面積的增大,學生頭腦中還會“衍生”出“平方米”。這種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領悟思想。
(一)利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借助故事創設問題情境。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很容易進入故事營造的生動情境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需要,借助兒童喜愛的故事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加深兒童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審美能力。
(三)借助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小學生好動,喜歡做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在玩樂中認識事物,吸取數學知識和經驗,并應用于實際生活。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整個教學過程的,其方法與途徑也是多樣的。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并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若能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并對其進行優化組合,就能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