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華 張晶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299)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1]。“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經過五年的發展,“一帶一路”倡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8年8月27日舉召開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指出自2013年秋天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對此熱烈響應,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2]。
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以現有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已成為了前景大好的國際合作平臺。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與122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0個政府間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遍及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美國。2013年至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總額高達64691.9億美元[3]。“一帶一路”建設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教育的支持,與此同時“一帶一路”也為教育提供了更好的發揮平臺。
2016年7月13日,教育部發布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其中提出推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推動區域教育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機。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持。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再次提出扎實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的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與交流,必須培養大量的擁有如金融,物流,能源,商業,交通,機械等專業技能,以及掌握沿途國家語言,了解當地社會文化和習俗的有國際視野的技術人才。因此,“一帶一路”為中國高職的外語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帶一路”的順利開展需要語言作為基礎,因此“一帶一路”建設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專業技能,又要懂外語并要熟悉當地的文化。
高職院校學生的外語的基礎普遍較差,學習缺少主動性,學習的自控能力一般,學習動機不強。因此《,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用)》所提出的英語課程教學目標是較好的高職學生畢業時只需要“掌握3500個英語單詞以及由這些詞構成的常用詞組……能聽懂日常生活用語和與未來職業相關的一般性對話或陳述;能就日常話題和與未來職業相關的一般性話題進行有效的交談。[5]”因此,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在未來工作中綜合運用英語的基本能力。這樣的話,高職學生不能簡單學習外語的知識,而是要與專業相接合,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專業服務;此外,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應該給予中足夠的重視,因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會決定學生以后的職場中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要致力于培養將學生培養成“專業+外語+文化素質”復合型人才。
眾所周知,英語作是世界應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也是我國高職院校的必修課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因而涉及到的語言也非常多。據初步統計,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所使用的國語及官方語言共約78種……涉及漢藏、印歐、烏拉爾、阿爾泰、閃—含、高加索及達羅毗茶等主要語系……沿線國家使用的各種民族語言多達2400余種。[6]”其中很多語言是我們聞所未聞的;高職院校不是專業的外語院校,不具備培養非通用語人才的水平。因為培養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的周期長,此外國家、院校及學生三方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是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無法辦到的。因此高職院校應該認清自身,仍舊以英語為主,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并同時通過開設非通用語選修課,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概況類課程,培養學生的多語意識及跨文化意識,增加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的了解,避免文化沖突。
“一帶一路”建設為高職院校的外語教學影響深遠,高職院校應該分析“一帶一路”人才需求,確立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具有專業技能,外語能力和文化素養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