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凌
(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廬小學,江西 南昌 330100)
詩歌作為最具節奏和韻律之美的重要的文學體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被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之一,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以現代詩歌和古詩詞為主,其中古詩詞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小學階段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不僅能從詩歌中體會語言的美感,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同時也能拔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更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小學階段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起課堂教學的質量,利用立體的多維度的教學策略,充分提高小學語文詩歌課堂教學的整體收效。
在小學階段,課本上很多詩歌的教學內容都要求學生完成朗讀和背誦,旨在學生理解了詩歌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之后,對詩歌內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時通過背誦能夠形成一定的文學語感,對優美的詞句形成積累。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很容易忽略詩歌學習鑒賞過程中的受益而過分強調對文字內容的記憶背誦,本末倒置。學生在單一機械的背誦過程中,沒有理解內涵,就會造成學習負擔和厭學情緒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仍然較為守舊。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天性一定意義上意味著學生對于填鴨式教學會產生強烈的抵觸。因為詩歌是相對于其他文學體裁更加抽象和晦澀的教學內容,所以教師通常陷入逐字逐句的分析和講解,包括字詞的含義,語句的含義等。但是學生在學習時,沒有發揮課堂的主體地位,主要是被動接受教師的輸出內容,很容易將原本生動的詩歌教學變成死記硬背。同時,教師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訓練培養,但是往往忽視了詩歌在不同背景、不同作者、不同時代下的橫向關聯和縱向比較,學生缺乏對此體裁的系統了解,無法形成具體認知。
多媒體教學使用不當,也是目前詩歌教學的現狀。多媒體教學在調動課堂氣氛,訓練學生朗讀鑒賞上一直被廣泛的應用,但是對于詩歌教學內容的輸出卻比較有限,占據了大部分課堂教學時間,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學習內容比較流于表面,很難深刻領悟和自主分析詩歌內容內涵[1]。
一篇文章的學習和鑒賞都是從朗讀開始的。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在韻律和節奏上體現出的美感是其他文學體裁望塵莫及的,所以培養學生的詩歌語感,是從詩歌的韻律之中摸索行文結構和內在情感是最為直接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詩歌內容,對詩歌內容和韻律有個初步的了解,并在課堂中引入朗讀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充分的朗讀訓練和自我表現,一方面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在反復多次的朗讀中能加深記憶方便后續的理解和背誦。而朗讀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詩歌鑒賞上的基礎學習準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建立學科自信養成積極發言的學習習慣都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2]。
“只有一種用語言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在了解詩歌內涵之前,學生需要對詩歌本身的內容進行一定的了解。很多詩歌的內容都會體現大量的景色和場景的描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將詩歌展現出來。例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時,就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對詩歌內容的研讀,默畫出詩歌描寫的環境,所謂詩情畫意不過如此。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完成了對詩歌內容的記憶,同時也對詩歌表達的內容有了更加具象的印象,養成良好的詩歌鑒賞品味[3]。
學生在小學階段尚處在理解能力有限的階段,對于詩歌的理解可能較為抽象懵懂,教師可以通過情景預設的方式,幫助學生將詩歌和生活內容聯系起來,讓詩歌內容看起來更貼合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和建立聯系[4]。例如在學習王安石的《元日》一詩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情景搭建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們表達在新年時自己家里都進行哪些傳統習俗活動,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互動,從而引入詩詞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也同時建立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傳承理念。
語文本身是一門需要積累的語言學科,學生單單從課本上獲取的文學學習內容還是有限的。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創設一些課上活動,開辟學生知識獲取的途徑,推動學生完成原始文學積累,形成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我理解能力的提升[5]。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詩歌收集鑒賞活動,例如倡導學生在課外時間根據“李白都有哪些思鄉的詩歌”為主題,進行詩歌收集并在課堂上進行朗讀和分享。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相關聯的詩歌,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李白的《靜夜思》時,可以滲透和鑒賞作者表達同一內涵的其他詩歌例如《渡荊門送別》、《峨眉山月歌》等作為鑒賞內容的設置。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以基礎教學為主,旨在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幫助學生進行文學積累,養成學生的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詩歌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策略上推陳出新采用更加立體化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的促成小學語文教學成果的整體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