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思惠
(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現階段,校園中威脅學生安全、影響學生生活學習的校園暴力甚至欺凌事件屢禁不止。有學者提出從校園安全立法方面入手進行預防與管控,盡管國內少數地方已著手制定,但統一立法工作任重而道遠;也有學者提出降低相關刑事責任年齡,效果甚微。不難發現,單方面的措施是不夠的,把握基本原則、從根本上深究,同時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借助立法強制力和社區警務先進技術,對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率降低與及時處置是很有必要的。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逐步進入了一個利益多元、矛盾凸顯、犯罪高發和社會管理復雜的社會轉型期。近年來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校園欺凌”“學生暴力”現象以及相關事件接連不斷。什么是校園欺凌?這類事件一般發生在校園(中小學或者職業學校,甚至大學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
據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顯示,49%的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成年人尚且存在持強凌弱,校園霸凌更像是空氣,無處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全球校園霸凌現狀的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年有將近2.46億兒童和青少年,因體貌特征、性別與性取向、種族與文化差異等原因遭受欺凌。
“破窗”理論是社區警務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它由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基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的“汽車”實驗提出。“破窗”是一種比喻,原本是說起初被破壞的窗戶如果沒人修理,后續就會有更多的窗戶遭到毀壞,用來指代社區中發生的一些擾亂秩序、輕微犯罪等現象,如果任由其發展,不加以控制,就將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特定的互動關系和共同的文化維系力的社會實體,叫做社區,社區是一個地域社會生活共同體。學校作為社區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屬于其中的文化社區范圍。以往,校園因其封閉性和有人監管的特點,深受家長與社會公眾的信任,被認為是很安全的生活、學習場所,但不斷曝光的校園暴力事件,使得人們開始思考校園對學生的“保護”性。校園的日常保衛工作除了由校內雇用的保安人員承擔,更多的是公安機關負責。校園內的警務室所起到的威懾作用以及事件發生后快速處理的能力,都和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將欺凌扼殺在萌芽之中,妥善處置每一次校園混亂、打架、欺凌,不但起到解決當前問題的作用,還會產生預防惡性循環的效果。因此,針對校園欺凌事件,首要原則便是零容忍,發現一起嚴格處置一起。
一些國家通過《校園安全法》,以聯邦法的形式確立了“校園警察制度”,發揮國家公權在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利用震懾力減少不確定和不可控因素對學生安全與身心健康的影響。另一些則以“早發現、早預防”為防范校園欺凌的原則,并明確了各方的職責。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國家更是對施暴者采取嚴厲的處置手段,同時從根源上展開教育與環境創造,從反欺凌政策、校園文化建設等多方面開展校園暴力預防與處置等等……
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必須以我國校園安全現狀為基礎,在我國已有的校園安全立法和學校處理辦法中加以改進,吸收國外以學生為本、從根本上查找事件發生誘因、提高校園、社會、家庭各方的警惕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讓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得到有效保證。
要與其他社會組織(如其他政法部門、以及社會、學校、家庭等)形成合力,以期最有效的實現校園安全管控。社區警務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如同樹干與土壤的關系,而其他社會組織是為社區警務提供空氣、水分、陽光的重要介質。從破窗理論看校園暴力的預防,就是要做到零容忍、事前警惕與事后快速反應,這就要求必須構建校園綜合管控體系,從方方面面把控事態發展。
基于警務繁重、警力不足、物質保障不力等的現實,在社區警務與校園安全防范密切聯系的同時,利用視頻監控與報警控制相結合的綜合系統,減少事件發生后的反應時間,加快處理速度,最大程度上降低受害者的各方面損失。
監控設備可以為防范工作爭取主動權,警務室設有報警控制器,接收由校園內各處主、被動報警器發出的報警電信號,并進行處理(放大、整形等),再將處理后的信號送入報警評估子系統,經過一定的判斷后,如果系統認為此信號為真的報警信號而非干擾信號,報警控制器就會發出報警聲音,顯示報警地址、報警類型等,再由校園保衛人員進行迅速反應。(以西北政法大學2019年春季新建成的校園視頻監控系統和緊急報警求助裝置為例,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發現校園暴力事件后,調解方應從單一主體向多元主體轉變,不單是校方,家長、警方都應共同承擔責任,形成矛盾糾紛就地就近解決的有效機制。對于施暴者,首先應對其進行教育引導,糾正其極端思想,防止施暴者進行事后報復,產生后續不可控的危害結果。對于受害者,著重進行安撫疏導,給予充足的安全感,幫助其樹立積極的自我保護意識、打消逆來順受的想法。在搞好“硬控制”,不給暴力的產生提供絲毫機會的同時,積極進行“軟控制”,在思想意識上對部分學生進行感化教育。
對于手段殘忍和屢教不改的施暴者,依照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及校規進行懲治和震懾,給予相應的行政、刑事處罰。維護校園正常秩序,助力打造文明、和諧的校園氛圍和環境。
2017年10月10日,上海市教委在全國率先發布《預防中小學生網絡欺凌指南30條》;2018年11月21日,天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定》…完善法律法規并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遠方針。單純的警告處分只能造成短暫的校園治安效應,而不能使校園治安永久。針對各地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施害方法律意識薄弱,受害人普遍缺乏維權意識。只有在法律中嚴格規定,才能起到懲治違法行為和預防威懾尚未發生的不安分因素的作用,維護弱勢群體權益。
就校園暴力事件而言,其產生的損害不可估量,但這些損害不是無法避免的。學校與公眾的容忍度必須無限接近于零,立法工作的強制力與威懾力對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預防也極其重要。通過對校園暴力現狀、國外成功經驗的分析,結合破窗理論的基本精神,較為細化地提出相關措施,從而為之后的校園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同時,對于實際中未考慮到的方面,還需要不斷學習與更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