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先紅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高樓坪侗族鄉民族中學,貴州 銅仁 554304)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需要改革和創新,才能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的提高,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實驗包括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演示實驗是教師演示實驗過程,展示物理現象,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學生實驗是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觀察、思考,得出結論。筆者總結自身的物理教學經驗,認為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法需要創新,才能適應當今的教育新形勢。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的關鍵是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而樹立學生在實驗中的主體地位,逐漸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獲取知識。物理實驗創新教學能讓學生學會學習開發智力,提高綜合素質,同時還增加了鍛煉的機會。實踐證明,在物理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需要教師創新實驗教學方法。
我們現在正處于新課程改革的起步階段,物理實驗教學的評價目的依然是中考以及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實際上,物理實驗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驗證原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觀看”的實驗教學方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教師認為物理實驗對觀察、操作等能力的培養,短期內難以見到成效,進而覺得做實驗的必要性不大,只要學生能記住相關知識,在卷面上取得好成績就可以了,正是這種錯誤的指導思想,限制了教師在實驗教學上的創新動力。因此,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首先應當改變實驗教學的舊思路,正視實驗的重要性,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應該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學會怎么做,讓學生自己提出不同的實驗方案;清楚為什么這么做,通過分組交流、討論,總結出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可以說,改變實驗教學的舊思路,是物理實驗創新教學的基礎。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演示實驗是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最重要的手段,是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在演示實驗傳統教學模式中,一般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是旁觀者。特別是后排的學生,根本就看不清楚實驗,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實驗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增大演示實驗的可見度。投影放大、機械放大、自制可見度大的儀器進行演示等都是常用方法。例如,在演示串、并聯電路時,我特意自制了一塊大型演示板,把開關、電線、電壓表、電流表、燈座及燈泡等置于其上,這樣全班同學都能看得清楚,線路連接也一目了然,演示起來自然也是得心應手。同時,有些實驗可以讓學生親自上陣,既能充分了解實驗的內容,加深對實驗的理解,還能激發起學生做實驗的興趣,而不是被動的觀看教師演示,可謂一舉兩得。需要指出的是,在進行演示實驗的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不斷啟發提問,讓學生分組分析、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實驗結論能被合情合理地推導出來。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參與演示實驗,學生不僅得到了顯示實驗技能的機會,還能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加深了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培養了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上的探究實驗,是把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讓學生進行探究并得出結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卻瞻前顧后,不敢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而是替學生設計好步驟,甚至干脆做成演示實驗。學生沒有直接參與其中,成了名符其實的旁觀者。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性實驗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實驗。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這一實驗時,我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沒入水中的乒乓球從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它受到的浮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讓學生對“浮力大小與什么有關”作出大膽猜想和假設,然后讓學生對這個簡單易行的實驗進行實際操作。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方式,不僅得知了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還掌握了科學實驗的方法。
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如果能重視教材中小實驗的教學,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還容易引發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初中物理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一些學生會產生厭學甚至畏學的情緒,而我們如果能把握住小實驗教學的機會,通過實驗體會到親自實踐的樂趣,認識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信心。
初中物理是一門理性學科,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提高對實驗教學方法的創新,改進傳統實驗教學方式,在實驗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