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旭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北京 100084)
中國是瓷器之國,若從早期的陶器算起,我國的陶瓷制造已有長達八千年的歷史,瓷器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貨物被公認為是中國的代表。中國陶瓷史,囊括了陶瓷的工藝、經濟和美術三個方面,歷代官窯陶瓷作品美不勝收,傳世之作驚為天人,向世人展示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繁榮與審美。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重振經濟、恢復名窯名瓷的生產提上了日程,“建國瓷”就由此萌生。
1949年到1952年是新中國的國民經濟恢復期,中央人民政府對民族文化遺產非常重視,并進行了深入挖掘、恢復和發展等實質性工作。時任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同志提出:“中國是瓷器之國,新中國成立后,就應鮮明地表現新中國的歲月,應該把歷史上好的經驗總結出來,創造新中國的國家用瓷與國家禮品瓷”他的建議,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一致贊同,建國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1952年2月周恩來總理宣布成立輕工部科學研究院和美術設計方面的專家成立的“建國瓷設計委員會”,由鄭振鐸任主任,江豐和張仃任副主任,責成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來擔任主要的設計工作,由景德鎮、醴陵、宜興等陶瓷產區負責燒制。
1952年10月,建國瓷項目正式全面開展,高莊教授率祝大年、梅健鷹等人組織中央美術學院實習組到景德鎮,他們發揮自身的才能與專長,在瓷器的研究和發掘傳統技藝方面,利用科學的手段進行分析,并加以理論上的總結,使得部分失傳和一些瀕臨失傳的陶瓷品種得以恢復,貫徹了當時中央提出的“發展祖國文化遺產”和“多點發展,百花齊放”的建國瓷生產指導思想。最終,建國瓷國宴餐具是以祝大年教授為主設計的斗彩牡丹紋飾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紋飾西餐具。景德鎮與1953年首批燒造完成三萬余件,從中精選七千余件交中南海懷仁堂稱為國宴用瓷。1954年建國五周年大慶前,建國瓷制作生產任務如期完成,所生產瓷器用于中南海懷仁堂、北京飯店和新僑飯店宴會廳。
“建國瓷”是新中國與20世紀50年代初期——1952年至1953年初設計,1953年相繼試制生產,1954年國慶五周年如期完成的國家用瓷,是首次由我國自己設計、自己生產的用于國家慶典活動的國宴瓷。建國瓷國宴用瓷分中餐具、西餐具兩類,材質為中國傳統灰釉硬質彩瓷,以“景德鎮窯”松柴燃料高溫燒制1300攝氏度制成。中餐具盤碗類器皿造型形制為傳統造型“正德式”,西餐具盤類器皿造型形制為西式造型“折邊式”。中餐具裝飾斗彩牡丹紋邊飾,釉上古彩用“烘爐”木炭燃料彩燒烤成。西餐具裝飾釉下青花海棠紋邊飾,高溫燒成。建國瓷的瓷器制作工藝,從原來的坯、釉料制備,至成型工藝、彩繪工藝,全部為景德鎮傳統手工制瓷工藝。現在許多人把50至60年代的陶瓷統稱為建國瓷,這種說法并不準確,在建國瓷之前,有開國紀念瓷、建國一周年瓷等作品,都是由景德鎮燈學校和廠礦機構的獻禮瓷,地位不可同日而語。建國瓷有三種:一種是底部印有“北京飯店”的;一種是底部印有“政務院”的;另一種為沒有底款,作為一般外事服務用。建國瓷并未在景德鎮官方陶瓷館和民間流傳,現存清華藝術博物館博物館一套,為祝大年先生親手制作。剩余瓷器在70年代,從中央機構撤下來的,都下放到了各國營飯店。
建國瓷的設計方案是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①周恩來總理下達任務和審定要求的,責成輕工業部承辦,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設計,景德鎮生產。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和兼任中央文教委主任郭沫若同志向周恩來總理提議制作建國瓷,同年,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參事室下達輕工業部組織承制建國瓷任務。為承制國家建國瓷項目,黃炎培兼職政務院副總理,任職中央輕工業部部長,于輕工業部制定了建國瓷設計與承制計劃,“分設計與制作兩步驟以推進工作”,首先成立了建國瓷設計委員會,提出設計原則,經當時輕工業部的文化部認可,委托中央美術學院現清華美院擔任建國瓷設計工作。
制瓷業是一個擁有長期歷史的傳統手工業,盡管我們對陶瓷先人取得的成就非常欣賞及肯定,但也不得不承認,包括很多傳統制瓷行業中,純經驗性的積累是比較低效率的發展方式。后人對前人遺留下的“秘方”和“竅門”只知其表面,又因缺少科學理論基礎和個人經驗的總結,這種“秘方和竅門”無法快速規模化的投入到生產當中。在這種嚴重缺乏“學術交流”的前提下,陶瓷技術的進步及將其理論化、科學化困難重重。
1952年輕工業部提出“建國瓷設計計劃”:“我國的瓷器有悠久的歷史,有輝煌的成就,充分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今年以來,由于受到帝國主義經濟上和文化上侵略的影響,使瓷業生產同樣受到了嚴重打擊。現在為了廣大人民生活的需要,并且發揚我國工藝美術的優秀傳統,所以組織了建國瓷設計委員會來從事這項設計工作,來逐步推進瓷業生產的改進”。②輕工業部制定建國瓷的設計原則③如下:
1.尊重我國陶瓷業生產的固有傳統,根據現有設備及技術條件,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改進。目前先以景德鎮為試制重心,以后逐步推廣經驗,在其他產瓷地區進行試制。
2.目前初步試制配合各級機關所定制的餐具來進行(是指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為中南海懷仁堂和北京飯店、新橋飯店定制的國宴餐具)。這樣可以使試制工作結合實際需用,也就是使試制工作與生產緊密結合,以后逐步由定制整套瓷器轉入為人民大眾日常需用的瓷器的試制,做到使禮品能充分表現我國瓷器的輝煌成就,而日常用品要求做到物美價廉。
3.在形式上,器物的造型在適合實用的條件下力求能表現我國造型藝術上的雄偉、樸實的風格,裝飾上則力求活潑、優美壯麗、并避免隨便使用紅星、鐮刀、斧頭等作為裝飾及盲目仿古的傾向。
1952年8月,中央輕工業部以“52輕字第4853號函”委托中央美術學院負責進行建國瓷設計。④設計原則以能夠代表新中國蓬勃氣象、適用于大眾、美觀易于制造并可大量生產為原則作為建國瓷生產。經中央美術學院有關領導江豐、張仃等通知商議,于1952年9月初步擬定了《建國瓷設計委員會成立草案》,設計委員會初步名單為:江豐、張仃、張光宇、龐薰琹、蔡若虹、雷圭元、徐振鵬、陳萬里、沈從文、鄭振鐸、齊燕銘、張正宇、梁思成、林徽因、王遜、高莊、鐘靈、鄭可、祝大年、梅健鷹20人⑤。1952年10月,中央輕工業部正式成立建國瓷設計委員會,聘請委員鄭振鐸、徐悲鴻、江豐、張仃、張元善、蔡若虹、梁思成、張光宇、徐振鵬、王秀峰、雷圭元、齊燕銘、尹佐庭、龐薰琹、張正宇、林徽因、王遜、葉麟趾、吳勞、鄭可、祝大年、高莊、梅健鷹、陳萬里、沈從文、鐘靈二十六人為委員,推選鄭振鐸為主任委員,江豐、張仃為副主任委員,鄭可、祝大年、張仃、高莊、梅健鷹、陳萬里、沈從文、鐘靈為常務委員。隨后該工作組組織設計工作室,分為設計、資料、總務三組,推選祝大年主持實務兼領設計、高莊負責資料、鄭乃衡負責總務等等,設計工作室借用中央美術學院二樓111室。
中央美術學院建國瓷設計工作室在建國瓷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兼常務委員、學院實用美術系主任張仃教授直接領導下,在祝大年教授主持下,將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開展建國瓷的設計與組織工作,時間段自1952年11月至1953年2月;第二階段工作是建國瓷試燒,時間段為1953年3月至6月,于景德鎮產區會同輕工部駐派產區工作組與產區制瓷手工業生產相結合,進行建國瓷試燒的監督工作。中央美術學院參加建國瓷設計的教師有實用美術系陶瓷專業的祝大年、高莊、鄭可、梅健鷹、鄭乃衡和實用美術系的龐薰琹、雷圭元、徐振鵬等,同事還有本系陶瓷系首屆51班的施于人、齊國瑞、張守智等學生,加入到建國瓷設計任務中,配合教授做建國瓷設計方案實施的輔助工作,如相關餐具調研與測繪,設計資料匯集的整理,繪制建國瓷設計的中西餐具配陶瓷的造型結構圖紙,還有前往產區監制建國瓷燒制。同時,建國瓷設計委員會還聘請北京國畫社的陳大章、門榮華、翁枕慶思維工筆畫家,依照建國瓷設計方案,對中西餐具配套器皿圖紙的紋飾進行描繪工作。⑥
1953年,建國瓷開始在景德鎮制作生產。20世紀50年代,景德鎮的制瓷業正處于戰后恢復期,在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下,景德鎮瓷業的生產由地方政府統一領導,由手工業局管理,生產體制從個體經濟手工業作坊過度到集體經濟合作社手工業生產。至1954年建國瓷生產任務如期完成時,建國瓷的生產體制已經在手工業聯社試制建國瓷的基礎上,發展建制,成立了景德鎮市第一個國營建國瓷廠。從手工業聯社到國營建國瓷廠。建國瓷的生產方式、治國工業仍沿用了景德鎮保留下來的傳統手工業制作日用瓷器的生產方式。
首先,建國瓷設計對我國四大菜系、宮廷官府菜系及西餐的法式、俄式兩大菜系進行了餐具調研。1952年中旬,祝大年教授帶領實用美術系陶瓷系師生,在長安街北京飯店和王府井八面槽的萃華樓飯莊等餐飲店面進行餐具結構的調研,對沿用清代宮廷官府菜系的中餐具“萬壽無疆”⑦和北京飯店沿用的法式、俄式的西餐具配套組合結構器皿的造型規格尺寸測繪、容量測量與功能分析。建國瓷的中餐調研是從餐具的組合結構的配置和器皿容量規格方面開始,幾位陶瓷系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測繪了各種杯盤碟碗的尺寸,以及清代沿用下來的“正德”“羅漢湯”“渦式”盤碗造型的形制。在調研萃華樓飯莊的“萬壽無疆”餐具結構與適用功能時,由廚師那里了解了“舊時宮中用餐喜好‘講擺’,宴會餐具多為小碟、小碗,便于從不同的菜肴里盛出一些來品嘗。所有的盤碗熱菜都是帶蓋的器皿,在程序復雜、漫長且十分精細的宮廷宴會中,帶蓋器皿可用于保持菜品的溫度”。舊式宮廷餐具泰國繁瑣且鋪張,用于國宴不太適合。新中國國宴的時間和方式較過去皇家宴會大為縮短、簡化,建國瓷的設計按照國宴流程也進行了簡化,國宴上每個餐位前的杯盤是固定的幾種。因此,建國瓷中餐具的設計緊跟“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精神和繼承與發展方向,設計遵循新中國中南海懷仁堂舉辦國宴飲食與服務的適用要求和標準,去除了舊式中餐的講擺及華而不實的繁瑣配套,引用了西餐分食用餐、環保衛生、方便實惠等優點,針對傳統宴會舊式中餐具的配套組合結構進行了調整。
另外,為了提高建國瓷設計水平和制造工藝質量,國家調撥了故宮博物院部分明清瓷器樣品,連同輕工部綜合司購買與整機的部分古陶瓷樣品,作為設計和制作參考資料。⑧主任委員鄭振鐸講個人收藏的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瓷器六大部書捐贈給了設計委員會作為參考。常務委員沈從文為設計提供了多種宮廷壁紙手繪散點折枝花圖案資料,鄭乃衡也提供了傳統清代粉彩系列散點花卉裝飾。建國瓷工作組在對傳統陶瓷資料的匯集分析與吸收當中,根據景德鎮沒請以來餐具盤碗造型形制“渦式”“正德式”“羅漢湯式”三大系列,設計工作室提出了建國瓷中餐具盤碗類造型選用“正德式”形制、西餐具盤類造型沿用歐式傳統造型“折邊式”形制的設計方案。其他設計與工藝方案還包括:中餐具裝飾設計選取斗彩裝飾工藝,參照清代雍正斗彩風格;西餐具裝飾設計則選取青花裝飾工藝,參照清代康熙青花色彩風格。
經過層層篩選,最終建國瓷紋飾以祝大年為主設計的斗彩牡丹紋邊飾的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紋邊飾的西餐具為設計方案,包括國宴瓷設計方案中的中餐具、西餐具全套器皿造型結構圖。其中以盤碗類造型器皿結構為主的中餐具,盤、碗的造型為傳統正德式,涼菜盤為折邊式;以盤為器皿的造型結構為主的西餐具,盤子的造型為折邊式。中、西餐具加上茶具、咖啡具等其他器皿造型共74余種。其中,中餐具造型品種為:碗類,盤類,鍋類,勺類,調味具,酒具,茶具,牙簽筒及煙灰缸,共計42個器皿造型。西餐具品種包括:大吃盤、小吃盤、湯盤、雙耳湯杯與托碟、長盤、湯鍋、素菜碗、沙拉斗、酸奶罐與托盤、蛋杯,調味具和牙簽筒,茶具、咖啡具,共計31個器皿造型。
建國瓷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成立的最早的國營企業,它的前身是明、清時期為朝廷燒造祭器和宮廷專用瓷的御窯廠,清朝末年在維新運動影響下由江西巡撫瑞征采取官私合營方式,開辦了“見喜瓷業公司”。民國時為國家資本,先后由康達、康定東等人經營,但卻每況愈下,至名存實亡。
新中國成立后,建國瓷喚醒了景德鎮,中共浮梁地委著手恢復和發展陶瓷的生產,創辦了第一個國營性質的瓷廠,在開國大典前夕,這個初具規模的企業,即投入了生產,為國宴獻出建國瓷。國民經濟全面發展中的建國瓷廠,為了加速生產發展,企業對生產管理、設計、科研等等環節均進行了改革、創新,生產力不斷得到提高。1954年,將歷史上長期遺留下來的松柴燒窯和手工操作,改為煤窯,并以機械化代替手工。1958年,為了生產的發展,中共市委決定景德鎮瓷廠⑨、十九瓷廠等單位,并入到建國瓷廠,職工猛增到3600余名,尤其是顏色釉生產的技藝得以集中,恢復了傳統瓷的生產。
首先,傳統瓷品種得到了恢復。集中了一批老藝人試顏色釉,恢復了均紅、草綠、玫瑰紫、鱔魚黃、茶葉沫、美人醉、孩兒面、天青、影青、豆青、魚子黃、翡翠等數中顏色釉,此外還創新了魚子綠、咖啡釉、電光釉、寶石釉等高溫、低溫釉,并相繼運用于陳設瓷、日用瓷、工業瓷、衛生瓷上。1954年北京相關部門選用3500件顏色釉產品作為國慶用瓷。
二是細瓷比重增加。1956年建國瓷廠組織了400多名工人進行技術培訓,將粗瓷改為細瓷,更加適應市場變化需求,承擔了大量的高檔國家展覽次,全國各大城市賓館飯店均使用此瓷。
三是工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建國瓷廠不但生產出薄胎瓷,龍船等工藝品,還創造出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尖端產品,如人民大會堂江西廳創作的2米高的“雙萬件花釉”大缸,500件豆青刻花八方瓶,展現了建國工人的高超技藝。
四是推廣并應用先進技術。100多項技術革新成果用于生產,舊坯房舊設備改造,建立半機械自動流水作業線,有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產品質量。
1958年“大躍進”年代,建國瓷廠也曾收到一些挫折,盲目的冒進,單純的追求產值,給瓷廠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難和損失。十年動亂時期,建國瓷廠的生產在“瓷器不能打仗”、“一廠多變廠”等思想支配下受到一定影響,不少傳統顏色釉品種不再生產,導致生產這些色釉的工人離開的自己的崗位從事其他行業。至1978后,建國瓷廠遵照黨和國家的方針及政策,通過對企業的全面整頓,加強管理,使瓷廠重新振作起來,創新了耀眼的鳳凰花釉、棕絲釉、彩虹釉、葡萄釉、彩霞釉、火焰釉、雪花釉、紫羅蘭釉、荷花綠釉、羽毛花釉等。⑩
建國瓷的生產受中央高層領導的直接關注,它的產生開啟了我國工藝美術學院化的時代。金寶升先生曾說過:“建國瓷,本身并不復雜,但是他的影響卻很深遠,后來我們國家陶瓷專業方面的很多事情都受到它的影響。”?
在中國現代工藝美術的發展歷程中,“建國瓷”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節點,以此為始開啟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工藝美術時期,它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地回復和發展中國傳統制瓷技術,使得近百年的制瓷業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同時,也是陶瓷藝術史上第一次由學院主持實施,由專項藝術家來設計;第一次由專家和手工業者合作共同制作,在藝術家們的指導下,使得建國瓷擺脫了傳統宮廷瓷器繁縟的風格;第一次由專業人員對我國的陶瓷業進行了科學的、系統的調查及全面的數據整理。最終,在建國瓷等項目的觸動下,我國成了了第一所高等工藝美術學院。?
建國瓷的項目結束之后,原班人馬又投入到了出國展覽瓷的創作準備工作當中。這項任務是在文化部領導下,由美協負責組織的。1953年12月7日,“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在老公人民文化宮舉辦,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前往參觀,待參觀后,周恩來做出指示,在這個展覽基礎上搞四個出國展,分赴蘇聯、東德、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捷克和匈牙利等社會主義國家出展。有意通過這個展覽,促進我國工藝美術品的出口創收。這次活動使得我國工藝美術生產得到了全面恢復,并且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期。當時展覽主要負責人龐薰琹回憶道:“被邀請來北京參加展覽會并進行座談的各地同志,回各省市后都積極準備出國展品。各省文化局都對這工作也比較重視了,幾乎各省都有專門組織從事這方面的調查工作。有些已經停止生產的手工藝也得到了恢復,有些失傳的工藝品也逐個被試制成功”。?出國展的意圖自上而下貫徹通暢,使得各個陶瓷產區開始積極投入到籌備工作之中。出國瓷的創作過程是由工藝美院引導下推進,當然大部分作品仍由民間藝人創作制成。
“建國瓷”和“展覽瓷”對當時瓷器生產的影響和意義是多方面的,伴隨著相應項目的啟動,我國工藝美術的各項活動得到全面恢復,并迅速開展起來。對于建國瓷的設計者之一祝大年先生而言,“建國瓷”的設計及生產更多的是一項政治任務,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并沒有展現出他原有作品的自然主義傾向的唯美風格。這個時期的藝術家,要將個人的意志全部服從于全局的要求,體現集體主義,努力使自己的創作契合國家發展。
建國瓷的設計與制造是新中國建國后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有計劃的高難度制瓷項目,它對景德鎮傳統制瓷業恢復、陶瓷的生產科學化、等多方面產生的重要的影響。但是,“建國瓷”的制作完成也使得當時學界在“陶瓷是什么?”上頗有爭議。陶瓷的核心價值主要是在于它的藝術及功能,當然還有科學價值,但是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學界學者眾說紛紜。其實,祝大年先生在建國瓷的設計制作上已經詮釋的答案,陶瓷在歷史上的主要價值仍是他的藝術價值。它包括了科學與技術兩個方面,例如燒窯、材料、坯釉,這些所有的工序到最后得出的結果是要看它的藝術效果。
陶瓷通過建國瓷的設計制作項目,展現出其最重要的價值是在于藝術,這一爭論明確后,對此后景德鎮陶瓷業的發展確立了陶瓷藝術品應將陶瓷的藝術性放在首要位置的大方向。建國瓷廠生產的高溫顏色釉多次獲獎,其中陳設瓷獲得國家版發過的優質產品獎:“珠光牌”顏色釉瓷,并于98年被國家定為“瓷都四大傳統名牌”之一。建國瓷廠生產的高溫顏色釉作品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外國首相及部長級官員數次,如1987年10月鄧小平同志訪問新加坡,曾將象征吉祥如意的“三陽開泰”80件花瓶贈送給新加坡總理;1979年1月訪問美國時,又將瓷廠生產的色釉綜合裝飾雙耳瓶贈送給美國首相。建國瓷的制作技術飛躍發展,產品結構不斷改革,品質提高,新的技術、工藝、材料生產出了大量新的產品,使得日用瓷顏色釉有了質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多年戰亂致使國立衰弱至極,甚至在招待外賓的國宴上都沒有專用的餐具,在新成立的共和國招待外賓還得借用別人的餐具,這在當時國際上是很被動的。試想一下,中國本是一個瓷器大國,若要去借別人家的餐具來辦國宴,會是一種什么情景。“建國瓷”就是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開始制作的,它是新中國第一代專家和手藝人結合的果實,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陶瓷回復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建國瓷的制作工作由1952年10月開始,到1954年9月結束,歷時三年的建國瓷生產,經過有關部門嚴格甄選,共計作品73556件,其中景德鎮入選24531件。景德鎮的傳統手工藝與藝術的發展與恢復,是建立在建國瓷制作生產的基礎上。50年代中期,景德鎮陶瓷公司正式成立,并且設置了國家專用瓷生產辦公室,專項懲戒國家專用瓷的工作任務,包括釣魚臺國賓館、中國駐外使館、黨中央、國務院、人民大會堂、中央軍委等國家單位的人物。景德鎮自建國瓷制作生產后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國瓷的生產基地。
注釋:
①國務院前身
②輕工業部“建國瓷設計計劃”文檔記錄,1953年3月27日
③輕工業部“建國瓷設計計劃”文檔記錄,1953年3月27日
④輕工業部“建國瓷設計計劃”文檔記錄,1953年3月27日
⑤1952年9月1日,建國瓷設計委員會成立草案(中央美術學院信箋)
⑥輕工業部“建國瓷設計計劃”文檔記錄,1953年3月27日
⑦硬質瓷灰釉黃地滿花釉上粉彩,晚晴至民國時期景德鎮手工業制瓷
⑧調撥故宮博物院明清瓷器,留存于景德鎮陶瓷館。輕工業部采購的部分古瓷資料,現珍藏于中國陶瓷工業協會
⑨原顏色釉瓷廠
⑩《景德鎮陶瓷》1990年(第1期)第57頁
?肇文兵,《關于建國瓷的點滴記憶—訪建國瓷親歷者金寶升先生》,《裝飾》,2009年第9期,第20頁
?現為清華美術學院
?曲立氏:《景德鎮“建國瓷”軼事》,《陶瓷研究》,2006年第1期,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