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婷 王心迪 唐慧娟 張艷 農麗花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廣西 柳州 545616)
廣西融水是一個苗族自治縣,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了燦爛多姿的文化,傳承下來許多各具特色的民族節日。其中融水苗族拉鼓就是其眾多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種。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拉鼓也不可避免的和其它民俗文化一樣,面臨著傳承人斷層、文化傳承喪失和功能轉換所帶來的傳承困境。
廣西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民俗文化遺產豐富多彩,苗族拉鼓習俗源遠流長。苗族拉鼓習俗,也叫拉鼓節或鼓藏節,是苗族最古樸而圣神的傳統祭祀節日,流行于今廣西融水苗族自治區和三江侗族自治縣,每3、9、11或13年舉行一次。大節每十三年舉行一次,拉一丈三尺長的大鼓小節每三年舉行一次,拉五尺長的小鼓。不管大節、小節,每次都是三天三夜盡情歡樂[1]。據融水縣志記載,融水縣境內的苗族大約在宋代從湘西進入,沿都柳江上到貴州省從江縣等地,陸續遷徙進入融水境內。由于境內的苗族長期居住于高山峻嶺之中,交通相對閉塞,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苗族傳統的文化特征和民俗活動,苗族拉鼓習俗正是其中代表之一。
在市場化大潮的沖擊下苗族拉鼓文化的核心部分面臨著解構的危機。融水苗族拉鼓主要存在于偏遠而又貧窮的苗族聚居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而且他們的文化傳承有自己的體系,不愿意將其拉鼓表演傳授給外人。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苗族拉鼓的表演團體日益減少,專業性的表演團體變得屈指可數,這極大地限制了其發展,降低了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導致青年人不愿投身于拉鼓學習和表演中,進一步加劇了其表演團體的萎縮。
隨著經濟發展,封閉地區與外界接觸日益頻繁,現代文化不斷滲透。同時,由于經濟落后導致的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促使人們特別是青年人對本土文化不感興趣。其次,當苗鄉的青年男女們在外出打工的浪潮中走出深山,也越來越多地接受山外的文化熏陶,拉鼓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極大地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廣西融水縣政府正不遺余力地提高苗族拉鼓的影響力,來帶動當地旅游產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然而,有時不顧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所特有內涵與規律,粗暴地動用行政手段加以干涉,從而使得一些既有的形式改變了原來的模樣,最終使融水苗族拉鼓節失去魅力。
努力拓展拉鼓文化的輿論導向,在各種公共場所設置標語、圖片、宣傳畫等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展示拉鼓文化的魅力,讓廣大群眾處處生活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時時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強化對網絡輿論的監督和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注重拉鼓文化的社會風尚。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完善法規、制度,培養弘揚拉鼓文化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習慣。
在當今市場化、全球化的沖擊下,經濟的一體化加劇了文化的一體化。作為弱勢文化的民俗體育文化受到西方強勢體育文化的沖擊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如果沒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學術界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許多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僅靠自己的力量將難以為繼。
在融水縣政府和各界文化人士的努力下,“苗族拉鼓習俗”于2018年年底正式被列入第七批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議政府為苗族拉鼓劃撥專項經費,支持企業用實際行動弘揚拉鼓文化,同時鼓勵和提倡民營資本參與其中,通過大力宣傳和發展苗族拉鼓,提高其影響力。
首先,加強傳承人、工作管理人員、研究人員的隊伍建設,為傳承人開展傳習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積極開展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法規的認識;其次,加強拉鼓組織機構建設,建立專門的工作機構,爭取拉鼓人員編制;再次,要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設立與拉鼓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培訓基地,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最后,增加與外界的文化交流,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使其更多青年人愿意投身于拉鼓學習和表演。
傳統的口頭交流方式、儀式傳播、傳承人代代相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民俗文化的獨特性,但由于其傳播容易受到時空限制,從而也限制了民俗文化傳播范圍。新傳媒有效設置民俗文化傳播議題,利用新穎的傳播方式圍繞相應議題進行有重點的信息傳播,能夠在無形中引起社會公眾對于民俗文化的高度關注,提高主動了解傳統民俗的興趣,更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常見且有效的方式有微信公眾號、網絡直播、紀錄片等。
融水縣政府要開發旅游資源應該以保護苗族民俗文化為前提,積極與相關旅游企業進行良好合作,打造以苗族拉鼓習俗為主線的旅游線路。圍繞著拉鼓節盛典,將民族歌舞等藝術形式、飲食住宿等生活習慣融入進來,舉辦民族服裝展覽會、民族風情體驗等活動,更好的將自然資源與苗族的民相融合,在保護賴以生存的摩天嶺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前提下舉辦的拉鼓活動才能真正的吸引到外地游客的積極參與。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要深刻思考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所特有內涵與規律,處理好區域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