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濰坊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1000)
時代發展到今天,現代的城市建設更加注重對于生態景觀的建設。因此對于河道的整治工程在控制河道污染的情況下,還應該使其符合生態景觀建設的要求,使得河道以及其周圍的植被能夠與整個城市的生態景觀相融合,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舒心宜居的生活環境。
人們居住環境越來越城市化,城市河道的設計要保證居民居住環境的安全性。在城市雨水量上漲和周邊河流水位上漲時,城市河道要具備儲蓄雨洪、分流下滲、調節行洪、增加補進地下水資源等作用。不僅要合理防洪,更要利用河道的優勢,利用雨洪或周邊河流漲潮的水資源,有效調整城市的水流量,降低城市的洪災危險。
由于城市河流有較大的水面蒸發,河流水的高熱容性、流動性以及河道風的流暢性,可以增加臨近區域的空氣濕度,減弱城市的熱島效應,為城市居民提供舒適宜人的生活空間。城市河道的周邊綠化可以吸附灰塵、汽車尾氣等有毒氣體,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同時帶狀的綠化還可以消解嘈雜的城市噪音以降低噪音污染。
水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通過岸線處理可以豐富水的平面形態,從美學方面說起,蜿蜒是河道的本性,自然河道沒有一條是筆直的。
河道景觀設計應盡量堅持原有的自然特征,例如,彎曲迂回的特征應該在河道中多多體現,因為彎曲迂回這種特征可以使水流速度變慢,讓流水的腐蝕力度減弱;河道中的凹岸、凸岸、沙灘等可以充分保護河道生物的多樣性的同時,也可以維持河道景觀的多樣性。
安全性是河道景觀設計最重要的準則,河道防洪效果需最大程度得到發揮,為城市供給提供安全保障。
天然景象和人文景象是彼此和諧統一的,在河道規劃過程中,不只要遵循天然性的準則,這個區域特有的人文特色還要被充分挖發現,在河道景象的規劃中融入人文特征,提升城市河道景象中的人文標志性魅力。
河道生態自然環境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既能夠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滋養,還能改善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了能讓水利工程的實施對周圍的河道不產生影響,應該要求有關政府對水利工程的河道實施進行規劃,減輕河道更改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在對水利工程進行修復的過程中,對于修復過程中的工程原料應該進行專業的選購,我國大部分沙場都建立在河道的周圍,河道中的沙子被不斷地采集導致河道的損壞,出現河道塌陷等問題。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河道德承載力,當地相關部門應該對河道進行專人監管,對于河道采砂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促進河道景觀的快速發展。對相關沙場也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嚴格限制當地采砂場的采砂量,并制定相應的懲處制度,提升河道周邊的治理效率,保證河道景觀的穩定發展。
河道中的河灘地是河道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可以在雨季洪水到來時進行分洪與調蓄,還能夠涵養水份,局部調節水環境氣候。通常對于河灘地的生態設計,設計人員可選擇種植各種濕生樹種,并合理適當地加大濕生樹種的種植密度,使得河灘地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分洪調蓄作用。同時,設計人員可以充分利用寬闊的河灘地修建各種觀景臺或者休閑娛樂設施,滿足城市居民放松身心、休閑娛樂的需要。
城市河道生態景觀設計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建立良好的河道生態系統,二是為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提供便利。因此在設計城市河道河岸線及斷面時要充分考慮這兩個因素,使得設計河道斷面與河岸線既有利于河道的生態環境又利于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一方面,可將陡直的河岸線改為分層式、臺階式、自然坡地式來滿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可沿河岸線修建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方便城市居民的觀光與健身。再者,需合理布置岸線綠化,對喬灌木及水生植物等的選擇要與周圍的環境相呼應,有利于環境的美化。
任何城市都有它的文化要素,融入地域文化內涵是評價一個景觀規劃設計重要因素,所以要合理的結合當地文化的相關內容開展河道設計工作,針對不同的地域特點對河道景觀設計。在滿足防汛、休閑娛樂和旅游觀光功能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到景觀要與城市歷史文化的融入。與城市風格個性結合,與當地民俗、民族特色相結合,以雕塑、浮雕、文化長廊、音樂、燈光、噴泉等景觀元素表現,使人們在享受旖旎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城市河道道路景觀藝術設計要始終堅持自然、淳樸的思想理念。由于河道景觀區域的道路與其他道路是不同的,一般以群眾休閑散步為主,所以我們在設計上要將城區運輸道路與休閑道路區別開來。要將河道周圍的道路與植物區、小公園等空間相融合較差,產生豐富多變的景觀區域,讓人們有著美的享受。
在河道整治中,要在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生態特征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自然的生態體系,不但要保持河道自然流向,而且要注意協調城市建設與河道的和諧關系。目前,比較流行的河道綜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建設自然型河道。所謂自然型河道,也就是要在盡量維持河流固有生物環境的前提下,以制造優美的自然景觀為目的加強護岸,保持河道自然原生態,使河岸景觀建設體現自然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