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云
(河北省唐縣都亭鄉中學,河北 唐縣 072350)
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中添加情感教育,是深入開展和諧教育模式的重要體現。在教育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態度、情感和情緒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和身心發展。初中歷史的教學是帶領學生認知和感悟的過程,于是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元素,無疑是深化教學質量的重要形式。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就是教師在課堂中適時適度地設置相應的情景從而使學生獲得一種情感體驗達到愉悅學生的身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是擺在每個一線歷史老師面前的難題,本文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談一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僅供同行參考。
情感意識是指道德感、美感、榮譽感等,也指當人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情感上的反映,如喜、怒、悲、恐、愛、憎等。同時,它也反映出人對現實世界各種事物的不同體驗和不同態度。情感能作用于行為動機和個性心理特征,并影響學習者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歷史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使學生內心產生深刻的變化,學生思維逐步成熟,意識形態逐漸確立,學生能根據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去完善自己的道德感、美感和榮譽感。這能培養學生健康的思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交往過程,是一種溝通心靈的藝術教學過程,,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情感教育實施的基礎。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學生對教師的學識、水平和教學方法都會做出不同的評價,這時教師要把學生擺在教育的主體地位,以平易近人的教態,以平等的朋友關系與學生相處,尊重其人格,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些學生可能很喜歡某科教師,就表現出很濃的學習興趣,而有些學生不喜歡某個老師,則會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作為教師,我們要多了解學生,多與學生溝通,搭建情感培養的平,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才能保證目標順利完成。
隨著新課程改革,教育更加強調全面發展,特點是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這深化了素質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人性特點,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而教師是輔助學生的,以自由的空間讓學生感知情感。初中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渴望情感思維的一體化,用情感來支配自我的行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而歷史教材就是一個情感豐富的寶庫,教師要善于將教材的整合和挖掘,以融入于學生的個性之中。教師面對著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一些學生愛動,一些學生沉默內向,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針對性的了解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以強化學生對于教學活動的參與性,以至于在逐漸的活動中,可以慢慢的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以形成和諧健康的歷史課堂。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四大發明對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隋唐至宋元時期,我國的科技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當歷史發展到清朝的中后期,清朝統治者以為物產豐盈,不必與外國互通有無,而閉關自守,造成科技文化落后,國力逐漸衰落,最終導致帝國主義列強不斷入侵,進行割地分贓,事實證明,落后就要挨打。由此可見,科技文化是強國之本。教師在給學生輸入知識信息的同時,不要忘記給學生輸入情感信息。教師要通過富有感情的活動拉開課堂教學情感的序幕,并把握學生的情感脈絡,充分發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比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時,可以觀看《甲午風云》的電影片段,讓學生親身感受清政府的腐敗和落后,使學生樹立痛恨腐敗統治,崇拜英雄的愛國主義熱情。要想感染學生,教師本身要投入情感,進入角色,創造出鮮活的歷史情景,營造出感人的歷史氛圍。例如教學《中英鴉片戰爭》,在備課時教師就要把握住不同的情感: 對清政府妥協的痛恨,對琦善、弈山、牛鑒等貪生怕死之徒的憤慨; 對關天培、葛云飛、陳化成以及三元里人民愛國精神的敬仰,然后在課堂上加以發揮,就會讓學生情緒高漲,精神飽滿。
恰當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是實施情感教學的主要環節。歷史教師應該努力使歷史課堂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努力使歷史教學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方法有很多,比如電化教學可以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景,使學生受到感染,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教師要巧妙地設置問題情境。借助圖畫再現情境,可以扮演歷史人物角色體會情境,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變化,適當地設置相關歷史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歷史氛圍中,用情境烘托學習氣氛,活躍學生的思維,相應的情感體驗就應運而生。
情感教育能增強教育效果,教學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認識,更要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在歷史課堂中滲透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作為歷史學科的教師,就更應該多方面、多渠道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積極地開啟學生的情感的閘門,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不斷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從而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他們整個世界觀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