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洪武
(云南工業技師學院,云南 曲靖 655000)
基于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德育課作為職業教育的公共課程已經實施課很多年,但是從當前職業教育德育課的過程來看,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德育課的價值并沒有得到體現,教學過程中暴露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當前職業教育中真正實現德育課價值的路徑與策略進行分析。
依據多年來的教學工作經驗,筆者認為當前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總體上有著很多進步與發展,但是還是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距離課程改革目標還有一些距離,而且學校之間、學生之間水平參差不齊,還存在一些問題與弊端。
社會處于變革與轉型時期,信息化、多元化、知識化的時代已經到來,人們的價值觀念正在遭受著巨大的沖擊。職業學校的學生處于這些變化與改革中,容易受到各種各樣信息的沖擊,思想上也會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困惑,特別是價值觀念的構建,缺少教師的引導,對自己未來發展比較迷茫,當前的德育課程體系不能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空洞的內容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職業學校的學生主要來源于成績不好的高考生和中考生,學生的文化素養總體上比較偏低,大多數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德育課在學生的認識中是沒有用的,更不會投入精力去學習與研究。
職業學生的課程體系,是以專業課程為主的,德育課在定位上出現了一些混亂,教育部對德育課要求的學時比較多,會擠壓專業課的時間,若是沒有按照要求開展德育教育,教學效果又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手段的落后,內容的陳舊,都成為很多德育教師比較頭疼的問題。
職業院校的辦學重點在于傳授學生專業的知識與技能,衡量學生學習好壞的標準是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當前各種技能大賽廣泛開展,在大賽中取得好成績是老師和學生學習目標。很多家長認為學生只要學習成績好,就是優秀,符合社會要求就好,因此,孩子必須學好專業課,其余就無所謂了。德育教育的評價缺少專業的評價體系,嚴重制約德育課程的開展。
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他們的成長背景、教育背景不同,在學習能力、學習基礎、道德認知上都存在一定差異。俗話說:“醫病容易醫心難”,德育課就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思想教育進行分析,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矯正,因此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德育內容傳輸的過程中,教師是十分關鍵與重要的,提升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德育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德育課程內容。
學校是德育教育的主戰場,一些學生的德育工作與學生實際情況相去甚遠,過度注重專業課程等因素,學校德育教育工作長期處于被忽視的狀態,教學質量比較低。另外,德育教育工作內容不夠豐富,方法單一、內容空洞,難以真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一些教育院校開設了思想政治課,也制定可學生管理規范辦法,但是大部分的規章制度知識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作什么,難以考慮到學生真正的主體地位,這種學習環境對學生來說很難接受。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加強德育教育的開展,必須轉變道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學校德育工作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不需要單純的按照學科來劃分,局限在德育課的框架內,身邊處處事事情可教育,專業課、文化課教師都可以成為德育課程。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的教學效果比單純的45分鐘理論灌輸要有效果的多。
一些學生一聽到德育課程就非常的抵觸,是因為傳統德育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難以吸引學生的吸引力,一些學校甚至將德育教學視作紀律教育,要求學生按照規章制度完成學習活動。需要認識的是,遵守規則與德育教育的內容,但是并不是全部內容,不要以偏概全,德育教育需要按照高度標準向學生展示,不要講德育課程與紀律管理捆綁在在一起,不是德育課該有的內容。
家庭結構不穩定是影響學生德育課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離婚率不斷提升,夫妻離婚后家庭結構遭到破壞,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留守兒童、孤兒、單親家庭的學生在職業學校占的比率最高,不及時解決,會阻礙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職業教育具有特殊性,這就決定了專業理論課與技能訓練是重點工作,在就業崗位的需要下,專業課程的地位一再提升。實際上,專業技能與德育知識的學習并不沖突,是教育改革的現實需要。職業院校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專業技能的訓練上,將重點放在道德修養、文化理念、人文內涵上,為國家與社會輸送更多的人才。在實際的工作中,職業院校要整合課程資源,改革課程與內容形式,調整必修、選修的課程比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德育教育,挖掘學生的潛力,教師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道德教育主要就是在人際關系、行為習慣、思想道德等方面加強教育。學生個體的道德素質的教育,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導下進行,在人際交往中形成,德育教師是學生德育教育的核心,德育教師的言行舉止、思想觀念、綜合素質對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齊身不正,雖令不從?!边@就說明了教育者自身的品行素質和表率的作用。因此,德育教師要管理好學生,首先必須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德育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身修養,加強自身的自律意識與文化知識的學習,逐漸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增加文化的積累,提升對道德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發展自身的組織、應變、表達、溝通能力,逐漸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滿足德育教師的管理工作需要。同時,德育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管理辦法,學習管理知識,完善管理辦法,提升自己對班級管理的認識,在班級管理的具體實踐中,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提升自身的責任意識,認真履行相關職責,平等的對待每個學生,做好班級管理的工作,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更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教師一定要有愛心與耐心,與學生之間進行耐心的溝通與交流,用愛心去感染學生,構建和諧的、平等的環境,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熱心的對待學生、養成學生熱愛集體的良好習慣,在思想、行為上都為學生做出榜樣作用,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
新課程改革明確的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中心主體,德育教師在進行管理與教學中,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中心地位,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道德觀念、思維習慣、行為習慣都處于不斷養成中,與他們自身的思想認識與自我認知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系。班級是學生學習、互動的主要場所,班級管理的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人際關系可以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促進學生整體與個性都發展,進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德育核心。因此,在日常管理活動中,德育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加強民主與人本管理,讓學生可以積極的參與到班級管理制度的建設,讓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喚醒學生的道德情感,逐漸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當前在職業教育中,校園活動還是比較多的,學生都喜歡校園活動,校園活動內容都比較豐富多彩,趣味性都比較高,在各種活動中,學生自主性比較強,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去研究。例如健康節、運動會、演講比賽、班級對抗賽等多種形式的校園活動,設計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懂得真愛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于行為方式。校園互動可以促進學生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感受成功與失敗,讓學生學會自信自愛,培養學生的樂觀精神。在活動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制能力,調節學生的情緒。校園活動中,教師參與的機會比較少,學生鍛煉自身的能力、進行自我評估的好時機,挖掘學生的潛能,鍛煉自身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組織能力,選擇一個喜歡的目標進行更多的持續的活動,形成道德高尚的人。
學生的思維來自于對外部的理解與看法,會受到外部客觀事物的影響,德育課程若是回避社會問題,背離德育課程的初衷,專業崗位對德育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價值觀、消費觀、就業觀等問題,還有網絡時代下變更了新的交往方式,讓部分學生形成錯誤的思想認識,教師在德育活動中,要結合身邊的實際問題,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轉變,強化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復雜的環境中能夠堅持自己信念,做出準確的判斷。職業院校德育管理者要重新定位德育課程,優化德育內容與形式,創新設計課程活動,從整體上提升對德育課程的重視程度,讓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德育知識,提高學生用德育知識解釋現實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當前職業院校德育教育過程中,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重視德育課程,發揮其重要價值,促進學生全面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