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樹勇 曾珍
(重慶市云陽鳳鳴中學校,重慶 404500)
德育管理是根據一定的德育目標,通過決策、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種要素,以實現育人的學校管理活動。現代社會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德育現狀與客觀環境不相適應的矛盾明顯地暴露出來,如何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成為一個共同關注的課題。要強化學校德育管理,一般而言,要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學校德育工作,應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一方面是發揮學校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功能,通過思想品德課及各種積極正面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積極向上、團結友愛、文明禮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學校的積極延伸,聯系社會教育,帶動家庭教育,通過有效的監管,發揮他律功能,幫助未成年學生抵制誘惑,抵御不良影響,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學校應在靠實責任、強化管理上下工夫,以課堂養成教育為主線、課余管理教育為抓手、學生自我教育為約束、家庭社會教育為輔助構建完善的“四線交叉”德育管理體系。同時,組建靈活機動的“德育工作隊伍”,聘請政法部門干部擔任法制副校長、德育輔導員,和學校班主任組成專項德育輔導隊伍,長期性地對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方法創新,就是講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創新,善于把思想灌輸和啟發誘導結合起來,把理論灌輸和行動實踐結合起來,要學會正確處理教育與科學管理之間辨證統一關系。既要講究和風細雨,做好思想啟發誘導,又不能搞無原則的姑息遷就,只勸不管,要改變傳統的單一教育模式,逐步向綜合素質教育轉化,采用面對面談心交流、參與討論、示范引導、現身說法等形式,緊密結合師生思想實際對癥下藥,把大道理貫穿和滲透在小道理之中,以真理感染人,以情感力量打動人。
此外,面對新時期新形勢,作為德育方法創新,還必須注意要將單向灌輸變為雙向交流。既當好德育工作的主體,又應該自覺地體驗為德育的對象。實現主體與客體的互動,這樣既可以及時了解客體的思想動向和內心世界,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又可以提高客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濃厚興趣,從而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德育形式的選擇必須“以人為本”,關鍵在于是否受學生歡迎,是否具有針對性和可接受性。德育形成必須多樣化,必須生動活潑,必須使受教育者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愉快地接受教育,從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華。
傳統德育實行的是單向式灌輸,其特征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信息源,學生是接收器。現代德育必須變單向式灌輸為多向式交流,如師生交流、同學間交流、各學科間交流。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在心靈和思想的撞擊中,他們就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傳統德育實行的是校園層面的德育,稱為平面式封閉性德育。我們不能總把學生放在“凈土”或真空中,而應該放到更廣闊的空間中去磨練。因此,現代德育追求開放性,力求實施多渠道、多層面、全方位的立體式德育。
德育若能喚起學生自我思考、自主選擇,那才是真正成功的德育。因此,我們德育工作者應該為學生提供營養豐富的“自助餐”,讓學生“自己動手”選擇,改變過去教師“一人掌勺”的做法。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地位、作用不同,各有優勢和不足。如何在導向一致的前提下,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是提高德育整體實效,從全局上根本改變德育薄弱現狀的重要一環。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實現整個德育在時空上的緊密銜接,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相互補充,有利于增進彼此的了解,取得教育思想上的共識,向青少年一代實施社會化的綜合教育和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社區教育就是一種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的好形式。社區教育就是把學校教育置于社區的大環境中,將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組織起來,關心教育,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使學校、家庭、社會在導向一致的前提下,發揮各自的優勢,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網絡化大教育格局。
總之,新時期加強德育工作,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水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一個同步實施的過程,它對學生高尚品質、人格和情操的形成會產生巨大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智力發展。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創新,大膽探索,不斷總結,深入實際,采用切實可行的方法,為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適合國家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