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汐
(四川博物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物眾多。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文化產業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文博產業也不例外。機遇與挑戰并存,在這種情況下,文博部門應解放思想,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才能促進文博事業健康長久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對社會文化的追求和渴望,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文物的種類逐漸增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也會隨之增加,現階段國家已經有了近3000座博物館,光四川省就有276座博物館,不可移動文物65231處,博物館藏品415萬件/套。且在其中一些博物館中的軟件和硬件水平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國際先進的博物館。博物館信息是一種重要的信息資料,博物館中展示給參觀者一定的信息,并且運用于實踐過程中,能夠促進新展示信息的誕生,周而復始,形成良性循環,在博物館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同時,就能夠推動國家社會、經濟的進步,這也就是博物館的作用和目的。
新時期博物館必須建立起文化資源的共享平臺,城市、鄉、縣、鎮、企業、學校甚個人都可以建立各方面的博物館,新時期下,并不是只有文物部門能夠辦博物館,博物館是國家人民參觀、關系、旅游、休閑的地方,陳舊的觀念必須進行全面的更新,擴大博物館的實際作用和涉及的范圍,才能讓博物館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中,成為國家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文化生活平臺。
博物館主要功能是銜接好各個時期的社會文化。博物館以收藏物品向廣大人民群眾呈現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將社會文化具象化。同時還可以通過收藏物品重現一個民族社會文化發展的歷程。此外,博物館還能從文物展覽來呈現出不同時期文化的發展作用。人們可以通過書籍去獲得文化知識。博物館將抽象的文化理論具象化,向人民展現不同時期的生產及生活方式,廣大參觀者由此可以對社會歷史變遷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博物館是展現社會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強博物館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文物是寶貴的滄海遺珠。文物所指并不僅是一件器物,還涵蓋了豐富的文化精髓與歷史信息。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觸摸到不同時期、不同風貌下的民俗文化,這些重要的資訊對于了解歷史、借鑒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文物保護相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在肯定現有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一,基層文物保護工作亟待提升。現有資源的開發與文物工作的保護一直困擾著部分地區,基層領導需將二者很好地平衡起來,但是受到地區年度經濟指標、城市建設與規劃、資源再利用等問題的限制,使當地負責人很難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取得較好的成績。第二,文物犯罪數量逐年增長。近些年來,一些不良人員將目光投向了文物,導致犯罪事件時有發生,政府與公安人員一直在下大力量預防此類事件的出現,但犯罪勢頭尚未得到充分控制,也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像江口明末古戰場遺址,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遺址所在的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有文物出水,2015年10月江口沉銀文物盜竊案的告破,追回的文物1000余件,其中就包括“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國家一級文物。
在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的過程中,地方政府部門、相關管理部門在整個環節的推進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機關應發揮好自身主導作用,以此來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的有序進行與良性發展。第一,應重視文物管理機構建設工作,為文物保護工作做好后勤保障支撐。文物保護涉及職能部門眾多,各部門應加強合作,積極配合共同促進文物保護工作的長效推進。第二,地方政府要強化文物保護管理意識。地方經濟的建設與繁榮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政府部門理應加以重視,但卻也不能因此而忽略、輕視了文物保護相關的工作。作為領導者,更應該高瞻遠矚,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來審時度勢,正確處理好地方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工作二者間的關系,使其能夠和諧共存。
管理部門要從全局考慮問題,面對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問題,需要轉變觀念,整合國有資源、民間資源以及社會資源,準確地找到切入點,實現互利共贏,有效推動文博事業的新發展。文博部門要激活長期閑置的文物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源,使文物進入展廳,面向公眾,面向社會;文博部門要重視文化資源的保護,建立區域特色保護、時間延續保護等;此外,還要注意將行政保護與規劃保護進行有機結合。博物館要充分利用好法律法規,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科學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計劃、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發展規劃。它不僅應被納入國家和政府的保護范圍,而且還應被納入到城鄉建設規劃和經濟發展計劃中去。此外,還可以采用加強行政保護的手段,制定出適應當地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政策。只有從文物保護中去挖掘和繼承地域文明,博物館才能夠創造出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品牌。
在新時代下,文博有關部門要勇于改革創新,加強對文博事業的管理,建立統一的工作領導中心與專家咨詢機構,集中精力研究解決文博事業出現的困擾與瓶頸,有必要將文化與旅游等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科學合理地利用文博文化資源。可以建設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建設特色的文物資源公園,或者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保護現有遺產,科學利用現有遺產,形成保護與發展更好地相互促進,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受益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文博事業可以通過舉辦展覽等活動展示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文博事業,熟悉文博事業的發展與文化遺產的歷史意義,推動文博事業更好更快的發展,這也符合新時代文博事業的發展愿景。通過文化遺產與文物的展覽等活動,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文物愛好者參與進來,可以制作文物工藝品進行出售,可以對展覽的物品進行一比一的復原,將這些文化遺產二次加工,為文博產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在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使人們關注文博事業的發展,促進文博事業的進步。例如,四川省有聯合國非遺項目7項,如格薩爾說唱、閬中皮影、蜀錦織造技藝、藏醫藥浴法。國家級和省級的非遺項目750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7人、省級764人。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吸引了136個國家(地區)4.4萬余名國內外代表參會,接待游客2000余萬人,已經成為人類文明互鑒交流的重要平臺。自貢燈會、彝族火把節每年吸引游客50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35 億元。全國目前也在實施“非遺+扶貧”的項目。
全面落實提升博物館服務質量。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與游客產生良性的互動關系,這樣有利于更好地開展宣傳教育。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開拓個人工作思路,與新時代發展有效接軌。專業化的服務質量可以給公眾帶來更好的視覺享受。為公眾帶來貼心服務,促進博物館走進公眾的世界,拓寬公眾視野。博物館只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牢牢吸引住公眾,引起共鳴,使公眾得到啟示,思想得到升華。要注重引導公眾“學”,而不是注重“教”公眾,從而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
博物館為了更深化教育服務功能,還應做好信息宣傳工作,推廣展覽及相關活動,以此增強博物館影響力。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博物館不能只局限于傳統的新聞媒體,還需要借助網絡技術等新媒體創建的宣傳平臺開展宣傳。借助新媒體網絡平臺,博物館不僅可以隨時發布相關信息,還可以時刻保持與廣大網民的溝通,回答各種提問,增加了博物館受眾面。此外,博物館還可以使用網絡技術開展數字化管理,采集文物和資料的數據,隨后進行數字化還原,可以隨時隨地展示收藏的文物。當完善的博物館信息檔案建立后,大眾可以隨時隨地調取博物館相關信息和資源,使博物館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更加突顯了教育服務功能。
如今互聯網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范圍也更加普遍,這為文博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過互聯網技術在文博事業中的具體運用,能夠為文博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依據,相關的管理部門有必要結合當地文博事業的具體狀況進行合理運用。運用互聯網技術能更好地提高對文物的保護,對信息數據內容進行整理可以同時維護文物的信息安全,推動相關文博產業的進步。文博事業需要大量的專業性人才,地方文博單位可以與高校合作,建立一對一的人才培養計劃,為文博事業人才的持續推送提供保障。在進行文博相關人才培養的同時,要依照地區具體需要的人才類型進行培訓,設置合理的課程安排,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文博事業的專業型技術人才。
文博事業承載著弘揚中華文明的責任,承載著服務大眾、引導大眾的重要功能。文博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新形勢下,在我國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產業將出現新的機遇和挑戰。文博事業是文化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牢牢抓住機遇,做好充足準備,積極應戰,以促進文博事業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