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澤炳
(重慶市豐都縣委黨校,重慶 408299)
近年來,國家在政策、資金、項目上對縣級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在“三農”領域,投資數額大,專項資金多,涉及領域廣。從2012年以來,三峽庫區某縣涉農惠農資金投入總額每年保持在10億元以上,這些資金對推動該縣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日,筆者深入某縣有關單位,就涉農惠農資金使用管理問題進行了調研,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是村務公開缺乏監督。一些惠農政策只是在村委會公示欄“一貼了之”,沒有召開社員大會和開展入戶宣傳,老百姓心里沒有“明白賬”,對政策知之甚少,從而失去了廣大群眾的有效監督。二是政策執行“走了過場”。每一項惠農政策都有一套程序要求,然而有的程序未嚴格執行,有的靠后來在資料上“下功夫”,從而使極少數鄉村干部擅自擴大補助范圍,把直補資金當作“唐僧肉”。三是檢查驗收流于形式。部門和鄉鎮的抽查驗收是直補政策兌現的最后環節,由于作風不深入,方法太簡單,很多抽查驗收都是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按部就班進行,走走過場而已,放縱了村社干部的所作所為。
一是申報立項過程不透明。據了解,補助類項目僅只是在網上公示,業主與業主信息不對稱,致使有的業主失去競爭立項機會,少數項目資金存在“人情化、關系化、戴帽化”現象。二是補助環節監管不到位。有的部門在評審“項目實施方案”補助環節把關不嚴,入場入戶踏勘調查不深入,對比佐證資料不齊,部門之間各自為政,致使有的業主多頭申報相同項目重復獲得補貼,有的或將建設內容“以舊頂新”獲得補貼,有的“東扯西借”獲取補貼。三是竣工驗收把關不嚴格。未嚴格按項目實施方案逐項檢查項目建設內容的真實性、有效性、安全性,有的甚至“紅包”驗收,致使部分業主套取補助資金。
一是基本建設程序不規范。少數涉農部門由于對工程建設類項目不熟悉,缺乏專業監管人員和監測設備,導致部分工程前期認證、實施方案、設計深度等把關不嚴,造成部分工程項目隨意增減工程量,工程監管漏洞大。二是公開招投標執行不嚴格。少數鄉鎮部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存在肢解工程規避公開招投標,個別工程甚至存在轉包現象,破壞了公開招投標秩序。三是項目建設管理不到位。甲方現場代表、監理單位不按規定履職,存在“兩邊討好”的現象,導致工程增量、工程質量差等問題發生。特別是有的工程決算價控制不嚴,業主單位內部審核把關流于形式,造成審計部門審計決算時審減率較高。另外,少數涉農部門對涉農企業實施的招投標項目存在監管不到位,導致部分項目不能按期完成。
要切實把強農惠農政策的貫徹執行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抓在手上,進一步強化監管職責,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擔當”。一是“直補政策類”建議:首先要嚴格按要求“走”完基本程序,每一個程序要講清和理清責任;其次要深化完善公開公示制度,不能在公示欄上“一貼了之”,要將召開社員大會和開展入戶宣傳等內容作為一項重要程序來要求,努力提高農民群眾對強農惠農政策的知曉率和監督參與度;同時要加強部門、鄉鎮對直補政策檢查驗收環節的責任要求,防止流于形式。二是“補助類政策”建議:要把好四個環節的責任監管,即項目申報立項環節、建設內容補助評審環節、日常建設管理環節、項目竣工驗收環節。這四個環節如果未理清責任邊界,就容易產生“裙帶關系內定、以舊頂新套取、帳務往來混亂和驗收流于形式”等問題,所以在這四個環節要細化落實領導責任和具體監管人員的責任。三是“招投標政策類”建議:首先要加大對惡意串標、超低價中標而不履行等違規行為打擊力度,切實規范招投標秩序。其次,要認真選好甲方現場代表和監理單位,防止“兩邊討好”的現象,尤其要加強對監理單位的管理,對審減率較高的業主單位實施問責,對監理單位實行“黑名單庫”,倒逼項目建設管理責任落實。同時,要加強對涉農企業作為建設業主自身招標項目的管理監督,進一步細化落實主管部門的監管責任,防止暗箱操作,套取騙取涉農惠農資金。
一是完善項目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涉農項目公開公示、競爭申報、專家評審、日常監管、檢查驗收等制度;認真執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建設監理制和工程建設合同制和委托第三方竣工驗收制;嚴格執行《國有投資非必須招投標建設項目承包商隨機抽選辦法(試行)》,進一步提高項目建設效率、節約財政資金、防控廉政風險。二是建立內審監督制度。鄉鎮和部門要加強設立財務內審人員和內部審計制度,開展經常性的內部審計監督,做到關口前移,防范于未然;內審人員應定期或不定期對惠農資金的撥付、使用情況進行跟蹤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處理。三是強化派駐監督制度。要充分發揮縣紀委派駐各部門紀檢組作用,開展經常性的執紀監督。派駐紀檢組要對派駐部門的涉農惠農資金使用管理全過程加強監督,增強監督的實效性、長效性。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的加大投入,涉農惠農案件也呈多發頻發狀態,為確保涉農惠農資金安全、規范、有效運行。建議要形成審計機關常態化的審計監督和紀委監察機關問效追責的聯動機制。加大倒查追責力度,主動抓牢抓實相關工作,做到查處一起、曝光一起,教育一片,持續釋放執紀必嚴的強烈信號,加大對項目實施主體和相關人員的震懾力,倒逼項目責任主體和責任人員加強對涉農惠農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同時,對查實的違規企業建立“黑名單庫”,在三年不予項目支持。營造“不敢為、不能為、不亂為、不想為”的氛圍。
針對涉農惠農資金涉及部門多,來源渠道廣,補貼資金散,作用發揮低的現象,為最大限度發揮資金使用效益,為此,建議:一是強化協調領導。要借助中、市有關精神,即支持整合涉農惠農資金用于脫貧攻堅的有利契機,抓好對上協調工作,形成上下齊整合的格局,打破相關部門各自為政“天花板”。二是整合資金范圍。將前面提到的“補助政策類資金”進行整合,避免重復投資,“撒胡椒面”,監管不到位、效益低等現象,集中財力辦大事,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益。三是明確支持重點。將整合資金重點支持肉牛、蛋雞、紅心柚等我縣確立的十大扶貧產業。圍繞“做大規模、做強龍頭、做亮品牌、做長鏈條”等的思路來謀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