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樹民
(中共烏馬河區委黨校,黑龍江 伊春 153000)
按照市委組織部關于加強基層黨組織常態化工作要求,烏馬河區抽調精干力量,選取2個社區黨組織,開展“蹲點式”、“解剖麻雀式”的調查研究,著力解決深一些基層黨組織功能弱化、不研究工作“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上級黨組織“問責問什么”等基本問題,實現基層黨組織對全年工作安排得當、規劃得體、形式靈活、成效明顯的目的。
烏馬區原有1個街道辦事處9個社區,2012年社區實行扁平化管理,撤消街道辦事處,原有的9個社區合并為8個社區,全部建立黨總支,實行書記、主任一肩挑。這次調研我們選取前進社區和向陽社區作為調研對象。
紅旗社區成立于2002年6月,地址位于友好大街北側,原隸屬于烏馬河街道辦事處,轄區總面積8平方公里,居民總戶數為2175戶,5520人;下設19個網格(19名網格長);駐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47個,個體工商戶279家。社區總支下設5個黨支部、10個黨小組,黨員總數170人。
先鋒社區成立于2002年6月,地址位于烏馬河區鐵道北順發路東側,原隸屬于鐵興街道辦事處,轄區面積0.85平方面公里,居民總數2,387戶,6,376人,社區下設12個網格,駐區單位有第三小學和黎明派出所,非國有企業7家,個體工商戶162戶,社區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黨員總數286人。
為使調研更加貼近實際,客觀真實地反應社區黨建工作現狀,我們采取與社區黨組織負責人談話、實地走訪社區單位、社區普通黨員、老黨員和居民群眾等方式開展蹲點式調研,并組織不同層面的黨員和群眾代表進行座談交流,征求意見建議。對查找出的問題認真加以研究分析。我們發現當前社區黨建常態化建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社區黨組織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和日常學習培訓流于形式。
社區黨員的構成較為復雜,有機關企事業單位、非公企業在職黨員以及離退休黨員、企業下崗職工、大學畢業生及退伍軍人黨員等流動黨員。以前進社區為例,社區黨總支共有黨員170名,其中在職黨員6名,其他分別為:企業退休黨員148名,二線黨員7名,退伍軍人黨員5名,大學生黨員4名。這部分社區黨員居住分散、工作不固定,將黨組織關系轉入社區后,有的外出投親或務工時不及時接轉組織關系,平時幾乎不主動與社區黨組織聯系,有的還更換了聯系方式,處在黨組織的管理和監督之外,黨組織工作存在著盲點和薄弱環節,加之部分下崗失業人員黨性淡薄,組織紀律渙散,黨的“三會一課”憑自覺參加,黨組織又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來進行管理,很難組織起來過組織生活,即使開展黨組織學習和活動也是有數量無質量,活動載體和方式方法重復單調,影響了黨員參加活動和發揮作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流于形式。
(二)社區轄區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對社區黨建工作認識不足,參與性不強。社區單位參與社區黨建工作,較多地停留在參加會議這一層面,對區域性黨建工作的意義和作用缺乏必要的認識、了解和支持,上級部門推一推動一動,自身參與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同時,各社區內的駐社區的單位分布不均衡,也影響了共駐共建效果。以向陽社區為例,該社區地理位置較為偏僻,9個轄區單位中有7個單位沒有黨員,建立黨支部的只有2個,一個是學校,一個是非公企業。非公企業黨員人數現在僅有3人,企業負責人兼黨支部書記,長期在外地拓展業務。在發掘社區單位自身優勢、為社區提供活動場所和建設資金、宣傳社區黨建工作、督促在職黨員參與社區黨建等方面顯得較為薄弱,尚未實現全面意義上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三)社區的軟硬設施不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黨建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一是社區自身辦公經費緊張,黨建活動經費少,對陣地建設投放力量不足。部分社區的辦公場所有限、辦公硬件設施相對落后,缺乏電腦、打印機投影儀等電教資源;二是部分社區工作人員少,抓黨建工作人員存在年齡偏大、工作能力偏弱、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與日益拓展的社區黨建工作不相適應;三是行政性事務過多,影響了工作落實。社區作為最貼近職工群眾的基層單位,很多上級部門要求工作進社區、服務到社區,如:信訪維穩、平安社區創建、勞動保障服務站、婦女兒童服務站計生服務站等等。每項工作都要專題建檔,牽扯較大精力,忽視了黨建在全部工作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這些軟硬件設施對黨建工作的深入開展造成一定制約。
一是認真落實黨建工作主體責任。社區黨總支書記是抓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將堅持把抓黨建工作作為重要指標和任務認認真真抓好,健全和完善好社區黨建工作機制,進一步強化對“第一職責”的認識,重點承擔好總攬統籌責任和推進落實責任。同時,督導相關工作人員細化措施,明確任務,強化黨建工作責任落實。
二是結合實際抓好黨建工作創新。積極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在親民、便民、惠民、樂民、安民上下功夫,努力做到民情直通“零障礙”、矛盾問題“零上交”、服務群眾“零距離”、扶弱濟困“零盲點”、主體參與“零缺位”,形成全方位的服務機制。全力打造以社區黨員服務站—社區黨員服務隊—社區黨員志愿者為主要組織體系和主要模式的服務體系。
三是健全機制強化黨員常態化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社區黨員干部常態化教育管理制度,加強制度執行力,推動黨內生活規范化、常態化。比如:結合社區工作實際,在七一、十一等節假日或等社區鄰居節等特殊時間節點組織開展走訪慰問、表彰先優等黨建系列活動,堅持三個月召開1次支部黨員大會,每月召開1次支部委員會,每月召開1至2次黨小組會、每季度上1次黨課,定期召開組織生活會,明確黨組織生活要學什么、干什么、解決什么,形成一套固有模式,列入年初工作計劃,年末進行總結考核等。同時,健全責任落實、督導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賦予黨組織生活常態化的新內容。
四是創新社區黨員管理機制。針對社區工作實際,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方面在推進黨內政治生活方式方法和載體上進行創新,讓黨內政治生活更加生動活潑,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以黨建促管理,強化綜合服務,對黨員實行精細化管理。做好對居民黨員“直管”、流動黨員“動態管”、在職黨員“協管”、下崗職工黨員“重點管”、“兩新”組織及離退休人員黨員“靈活管”的“五管”要求,健全社區黨員管理體系。
五是健全職責明確考核機制。在黨建檢查考核工作中實行“六個一”工作機制,即:一格一檔,建立健全網格內黨員信息臺賬,做到信息準確;一日一巡,每日排查網格內矛盾隱患,及時化解;一周一報,每周社區黨支部向社區黨總支匯報本周開展工作情況;一月一會,每月召開一次社區黨建聯席會議,研究解決社區黨建及各項具體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一季一析,社區黨總支每季度召開一次社區工作分析會,重點解決各黨支部、黨小組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的問題;安排部署下一季度工作;一年一考,每年召開一次黨員干部考核會,對每個支部及網格工作進行評議和考核,以優、差排名,并對考核結果通過不同方式向廣大居民通報,對不稱職負責人進行教育和撤換。通過“定格、定人、定責”,建立健全起了職責明確、管理全面、信息共享、服務到位的社區黨建考核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