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樹民
(中共烏馬河區委黨校,黑龍江 伊春 153000)
2014年1月,伊春市委啟動了全面深化林業綜合改革工作。作為把握林業經濟發展命脈的各林場所,如何在改革發展中迅速擺脫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帶來的影響,充分發揮出基層黨組織的帶動作用,推進林場所經濟轉型,是擺在全市各級黨組織面前的重點課題。在此情況下,友好林業局專門成立了調研組,先后深入局內各林場所,采取聽取黨組織負責人匯報、與職工居民座談和實地查看轉型項目建設情況等方式,認真客觀地調研總結了各林場所轉型發展中的經驗和做法,查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結合調研成果,對各林場所黨組織下步推進轉型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建議,其中一些措施與作法對林業綜合改革后的林場所如何解決“人往哪里去,錢從哪里來”問題起到了積極的借鑒作用。
烏馬河區林業局現有林場所11個,施業區總面積15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6.1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2132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為83.2%。林場所中現有在崗職工總數1576人,黨員355人。自建局以來,烏馬河林業局各林場所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材近2500萬立方米。多年來,面對木材的逐步減產停伐,友好林業局各林場一直在努力探索轉型發展之路。尤其是2012年全市三級干部會議召開后,各林場黨組織班子積極響應伊春市委“第三次創業”號召,紛紛結合本場實際和資源稟賦,大力推進林下產業發展,初步形成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紅旗林場依托轄區內豐富的鐵礦資源,與駐轄區企業北巖礦業公司,本著“資源共享、互促共贏”的原則,開展了“場企共建”活動。針對北巖礦業務工的黨員多、流動性大的特點,協助廠方建立了黨組織。黨支部組織黨員干部參與到礦廠的建設中,幫助他們凝聚力量,解決實際困難。每到年節假日,林場黨政領導都到選礦廠進行慰問,兩個黨支部之間經常舉辦聯誼會、黨員座談會,有效提升了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促進發展的驅動力,形成了支部之間互助、場企之間互動、黨員之間互促的良好局面。通過黨組織聯建,助推企業提檔升級,企業年實現產值近3000萬元,成為友好區最大的納稅企業之一;安置林場職工就業80余人,人均月工資額達2500元。2013年,友誼林場和北巖礦業各有1名同志被伊春市委授予“全市百名創業明星”榮譽稱號,林場黨支部被伊春市委授予“市十佳創業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市黨建示范點。
青山林場針對場內黑木耳和苗木繁育產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實際,通過黨支部牽頭,鼓勵職工特別是生產大戶成立了協會或合作社,實施組團經營、抱團發展。黨支部依托全市首家黑木耳種植合作社,選派了5名大戶業主,赴牡丹江、東寧等地學習木耳培植和管理方面經驗,引進先進的黑木耳制菌、培育和采摘技術,極大地提升了木耳培植過程中的科技含量,使傳統生產的大朵木耳,發展到現在的原生態無根小木耳,即保證了木耳質量,又提高了木耳的品位,市場售價高出普通木耳一倍多。針對林場內部分業戶的苗木培育規模較小、受市場價格沖擊較大的實際,黨支部動員他們以“致富帶頭人”康素杰承包的153畝苗圃為主體,成立職工家庭苗圃合作社,增強了市場掌控能力。2013年,林場創產值2200萬元,實現利潤800萬元,為加快實現興場富民打下堅實基礎。
2011年,通過育苗經營所黨政班子的共同努力,采取招商引資的方式,成功引進外部資金注入林場,創新采用了“1+3”經營模式打造果園經濟。“1”,就是確立一個立場的主打項目——果品產業;“3”,就是將山野果資源、人力資源和民營資本整合起來,優勢互補,形成競爭強勢。果樹栽培、果品加工全部由投資人出資,林場職工不出一分錢,只負責栽培、管理和看護,產生效益時按比例分成,由果品公司占效益的50%、種植戶占35%、林場占8%、技術管理人員占3%,其它2%用于幫扶沒有勞動能力的困難職工,2%用于林場環境建設。依托這樣一個利益分配體系,促進了林場職工致富增收,即創造了社會效益,又實現了內部造血,使林場在停止商業性采伐后找到了積累資本和轉型發展的出路。現在的廣川林場,山上建起了果園基地,種植了山梨、藍莓、藍靛果等經濟作物,山下建成了加工車間,形成了較好的發展態勢。
雖然烏馬河林業局各林場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已經起步,但是還存在著經營門路不寬、經營機制不活和轉型步伐較慢等方面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林場管理體制還比較落后。受傳統的計劃經濟發展模式影響,林場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林業局的“大車間”,沒有獨立了收益權,也無法像企業一樣自主經營。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前,林場除了承擔資源管護、林政防火等任務外,還承擔著一定的撫育伐任務,有生產經營活動。現在,全面停止了商業性采伐,林場沒有了生產經營職能,逐步轉向到了資源管護和林政防火等林務管理上,從事的是一項公益事業,實行著“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體制,沒有享受到事業單位的政策待遇,但是卻得不到與其它公益事業單位相同的公共財政支持。
二是黨組織的凝聚作用還不夠強。部分林場的黨組織班子對改革的方向、重點還不十分明確;部分黨員干部固守已有工作模式,缺少敢闖敢干的精神。目前林場所大部分職工在林下有自己的經營項目,但產業零散、產品單一的現象比較突出,職工自營的隨意性較大,想搞什么就搞什么,對市場分析不準,黨組織在幫助職工選擇林下經濟項目的主動性不夠,步子不快,造成了職工發展林下經濟的盲目性,影響了林下經濟的發展進度。
三是林場職工觀念轉變較慢。多年來,林業系統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思維定式,固步自封,把握時代脈搏和市場規律的能力不強,對發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認識不足,存在不敢、不愿通過短期投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現象。友好林業局的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可以說是遍地是金,但是林場職工的思想大多還局限在種蘑菇、木耳,采采山珍等方面,在整個經營思想上還缺乏戰略性的謀劃,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遠遠不夠,導致許多應得收益在白白流失。
四是老齡問題嚴重。林場人員少,受生產生活條件的影響,年輕人更是寥寥幾個,使林場看不到未來。同時,現有的各項工作運行過程中,也缺乏管理人員和技術人才。
針對當停產停伐和深化林業綜合改革的實際情況,林場所黨組織要有效地發揮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必須自覺地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努力轉變工作作風,不斷增強服務職工群眾的意識,實現從抓管理向重服務的職能轉變、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推進林場所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