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浚鐘
(河南搜谷實業有限公司,河南 永城 476601)
世上但凡已成體系的思想均有其形成的不平凡的過程,作為承載這種思想體系的自然人的成長環境對形成這種思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圣人的觀點的形成和思想體系的建立也更多的受到其當初成長環境的托底的影響,被世代尊崇的孔子思想就是在聲名顯赫的太丘社文化熏陶下萌芽發展起來的,這個觀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敘述探討。
兩千多年以來,我國出現了許多朝代尊孔子為師,以儒學為國學,即是在當今科技異常發達的時代,我國也以孔子為自豪在多個國家設立孔子學院傳播孔子思想受到了歡迎。但有一個問題是大家都一直回避的,就是孔子的學問是從何處得來的?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孔子的初步知識是從何處學來的?答案是:孔子的思想基礎來源于太丘社文化。
《孔子家語·儒行解第五》: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
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以鄉,丘未知其為儒服也。”。公曰:“敢問儒行?”,孔子曰······哀公既得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終歿吾世,弗敢復以儒為戲矣!”。[1]這段對話清晰地說明兩件事,一是孔子出生在魯國青少年時期在宋國長大;二是當時魯國上下不了解并蔑視譏笑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是魯國的本土文化。如此可以推斷孔子學于宋國,師在宋國。
孔子作為知名學者,所掌握的知識絕非自學就可以完成的,自學需要基礎,單是識字一項非投師不可,更何況還有大量的哲學知識貫穿其中,至少具有啟蒙階段。孔子青少年時代其學習過程對其思想觀點的形成至關重要,孔子在宋國文化、信仰中心太丘社長大,他的初學知識來源于太丘神社文化。孔子排行二上有一個哥哥幾個姐姐,父親是魯國小官吏,從其父中年還有能力通過正式提親娶得黃花顏氏,說明其家境還相當可以,孔子幼年奔宋主要原因應是為了投靠族親國君及本族官宦勢力、以便學習宋國文化謀求更好的將來。
太丘社是宋國神社,是宋國的文化、信仰中心,承擔著承載文明、傳授知識的社會責任,孔子從魯奔宋就是朝著太丘社文化而來的。[2]孔子的同族同脈族人一直為宋國國君,眾多國家重臣也是孔子族親,所以孔子奔宋是有血緣關系可依靠的,孔子六代以上先祖均葬在太丘神社西南50里左右的古龍亢,同時孔子在宋時是宋共公時代,宋國的都城因水患從商丘南的睢陽遷到太丘社東60余里的相城,《水經注》:“睢水又東逕相縣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3],這樣的距離更方便于孔子從太丘社學館到都城及曲阜之間的走動。本人認為:“太丘神社從遠古部族的圖騰崇拜圣所,升華進步到天神上帝祭祀圣地,經過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發展過程,從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太丘社的頂禮膜拜到西漢王朝置敬丘侯國重立漢太丘社的具體舉動引起的漢武帝在全國大興鬼神祭祀之風,充分說明太丘神社在當時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在信仰領域和宗教領域所占據的崇高地位,太丘神社文化所涵蓋的報恩文化、敬畏文化、修德明道文化、信仰文化以及信仰文化分流的宗教文化是華夏一切文明、文化的根源,太丘神社即是承載體和傳承發展圣地。太丘神社文化中對天神的悔過求赦古制又是現行的眾多外來宗教懺悔形式的原發筋骨精髓。”。[4][5]孔子在太丘社學習長進形成了自己的儒家思想體系是符合情理的事,孔子得益于太丘社文化的熏陶與極度認可還有證據支持,孔子把孫子送到宋國學習長進成就事業就是最有力證明。孔子的的嫡孫孔伋也是在宋國長大并在宋成就其傳世著作《中庸》,《史記》:“伯魚生伋,子子思,年六十二。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6]從這些史實可以斷定孔子的思想觀點和《中庸》思想體系均是在太丘社文化的基礎上升華衍生出來的。
把孔子思想定義為儒學是后人所做的事。實際上,孔子思想比儒學思想外延大的多,儒學只是其思想的一部分。孔子身后未留下專門的著作,《論語》、《孔子家語》、《中庸》等著作只是以后人的記憶、回憶記錄了孔子的部分言行而已,整體去了解這些著作內容會發現孔子思想即是太丘社文化的傳續與升華和依隨時代的詮釋。太丘神社文化中的首席文化是天神文化,孔子在其言行中有明顯的繼承和解讀,《四書五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7]太丘神社中的天命與明德文化孔子也常常使用發揮,《論語》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也夫!”、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8]《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研究》:“孔子對待天命鬼神,態度十分敬畏,其對天、天命、鬼神的虔誠信仰,無可置疑。”;[9]太丘神社文化中的敬畏文化對天神上帝的敬畏,對天子所代表的政府的敬畏孔子亦很好的予以繼承和詮釋,《四書五經·論語》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太丘社文化的報恩文化是太丘社文化中的主要內容之一,主要表現在每年的春祀秋報祭祀活動,春祀主要是通過土地神向天神上帝表達訴愿,秋報主要是在神社獻上一年所得以報答天神上帝、土地神靈、祖宗神靈等眾神的一年來的護佑和賜予;太丘社文化中的修德明道文化也是在神社的演化過程中逐漸完善而進步的,孔子在太丘社文化熏陶下感悟詮釋的修德明道學說在后世的諸多著作中多有出現,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如果把孔子的傳世言行去理解德、道可能比學習老子的《道德經》更能科學的指導人生,因為現時流行的《道德經》已經不是老子本人道德哲學思想的原始精髓了,而是所謂大牌的后人根據自己的需求改變了文字加進了自己的思想,原始的學問被修改的面目全非。希望國人在今后認知古代先賢時一定要客觀、全面認知其人,而不能片面或夸大其人其事。
總之,孔子思想是孔子對太丘社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其根源與本質沒有脫離太丘社文化范疇,更沒有脫離他老人家所居的時代,他的所有思想均有太丘社文化的烙印,就像人類的遺傳基因一樣,孔子思想中始終流淌著太丘社文化的血液,這是一個本質上的傳承關系,如果定義太丘神社文化是孔子思想的母體是貼切的。孔子思想范疇廣闊,單是用儒家思想范疇遠不能涵蓋孔子思想的全部內容,尊孔子為儒家創始人本身而忽略了儒學思想的來源處,后人生硬地把孔子思想縮小概括為狹窄的儒家思想范疇是沒有整體認知孔子的思想體系所致,全面了解掌握孔子思想內涵有利于古為今用,發揮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真正實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