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杭良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教學研究室,浙江 杭州 310000)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體育教師習慣于用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他們根據考試難度,劃分出不同的評價等級,按照等級對所有學生進行標準化評價,然而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性,那些身體素質本來就不夠理想的學生想要達到教師的考核標準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標準化的評價模式下,學生們盡管非常努力,但仍然有可能被認定為不合格,為此國家教育部門專門出臺了新課標單元評價內容,要求體育教師在體育與健康教學單元評價時參考新課標規定的具體內容。
體能主要考核的是學生的耐力,可以通過長跑、仰臥起坐、俯臥撐的顯性數量來考核學生的體能。體能與體育知識、技能無關,它是學生身體條件的硬件組成部分,身體條件本來就非常優秀的學生,體能相應較強,反之較差。
知識與技能考核的是學生對于體育知識的掌握情況,知識與技能考核的側重點在于學生的認知與理解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標準是針對普通學生的要求設置,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一般都可以達到考核標準。
學習態度就是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時的專注度,如果某些學生認為體育在中、高考中所占分值過低,是“可有可無”的課程,那么他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因此而降低,學習態度就會變得更加消極,態度不夠端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體育成績,為此學習態度也是對學生單元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情意表現就是學生在體育與健康學習過程中所做出的情感反應,在已經非常疲勞的狀態下堅持長跑,就展現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在體育對抗游戲中,學生是否能充分調動本隊學生的獲勝信心,不僅可以反映出學生的領導才能,還可以判斷出學生是否具有強大的自信心。合作精神是學生在體育游戲或鍛煉中的配合能力,合作精神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新課程中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充分的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合作”的能力,這里的合作就是目前核心素養下體育與健康課程提倡的團隊合作精神,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價值。
從新課改的要求出發,在中小學體育與健康單元學習評價中,體育教師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在評價的形式上也要力圖多樣化,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在評價的標準制定方面,要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制定差異化標準,而不能簡單的劃分評價標準,對全班學生都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評價。
自我評價是單元評價的初級環節,如教師給每位學生發一張自我評價表,表內羅列出了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內容,單元自我評價部分主要考察的是“自我提高程度”,分別取開始體育與健康學習之前的成績和之后的成績,用后者成績減去前者成績得出差額成績,如果差額成績大于30我們認為非常優秀,差額成績大于20可以認為良好,差額成績大于10可以認為合格,在10分以下認為不合格。比如某學生立定跳遠教學前的評測分數為75分,經過課堂教學,在單元評測時,成績為95分,該學生的差額成績為20分,我們可以認為該學生良好的完成了單元學習任務。
小組評價要采取主客觀的評價方式,客觀方面用分數來評價、主觀方面由組長對學生進行評價。由于在體育學習時,教師采取分組學習的教學策略,各小組成員之間對彼此相互了解,教師就可以在小組評價時,提供評價單,評價單包括體能、知識與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先由小組各成員依次發表評價意見,最后組長根據成員意見進行分數評價和語言性評價。
單元總評是在單元學習任務完成之后,結合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的意見,由教師對學生進行的總體性評價,具體的評價方式為:將學生的所得分數換算成對應等級,A等級分值為90-100分,B等級分值為75-89分,C等級分值為60-74分,D等級分值為60分以下。接下來把小組評價分數加上差額分數就是學生的單元總評基礎分數,教師在基礎分數之上,參考學生平時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在30分值的范圍內擁有增加或減除的權力,最終的單元總評成績由單元總評基礎分數與教師的實際打分構成。單元總評是完成某個單元的最終評測成績,它決定了學生在某個階段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學習是否合格,對于學生的期末成績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中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習可以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了確保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學習到豐富的知識內容,教師就要對學生開展單元性測評,掌握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學習現狀,為此教師要從學生出發,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制定科學的單元評價策略,真實的反應學生的體育學習情況,獲取有價值的參考數據,為接下來的體育課堂教學提供參考性的建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