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身份證號4101831988****0029)
初中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也有利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可持續良好發展,同時還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和發展。因此,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要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進而推動初中語文教學、學生自身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等各方面的良好發展。
語文作為現代教育教學中的基礎學科,在初中教育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語文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其它學科的學習。同時語文教學也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有效載體。然而,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單一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往往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無法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也難以滿足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需要。而部分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清晰而深入的認識,以致于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足,在實際的語言課堂教學中涉及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也較少,造成學生傳統文化知識有限、傳統文化素養也相對不高。另外,部分教師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觀念陳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過于注重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而對于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卻缺少必要的重視,嚴重影響了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利于其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不強。
語文教育是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通道和有效載體,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和融入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因此,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要提升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擺脫傳統應試教育教學觀念的束縛,積極轉念教學觀念,樹立傳統文化教育觀念,注重對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伴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教師也應該緊跟社會和時代發展步伐創新和豐富教學方式,為傳統文化的滲透和融入創造多元化的路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進而充分調動其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將情景式、探究式、互動式等教學方式引入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培養其學習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對于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故事采用情景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進而使其更好的理解故事所要表達的含義以及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從而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
閱讀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方式,也是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還可以強化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進而促進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和融合。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諸如《論語》、《詩經》、《三國演義》等古代名著經典,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寬其閱讀范圍,培養其閱讀興趣,并在長期的經典文學作品閱讀中形成讀書筆記,進而在開拓學生視野的同時也使其對于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采取分組式、討論式的教學方式,首先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并要求各個小組的學生閱讀興趣較高的經典文學作品,然后在閱讀作品之后進行組內學生之間、小組之間的討論,以更好的學習經典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指導者和引導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發揮主導的作用,以現有語文教材為依托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以促進初中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的融合,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感悟傳統文化所傳遞的精神內容,進而提升其綜合素養。
傳統的風俗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諸如中秋節、重陽節、端午節等傳統的風俗節日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以傳統節日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切入點激發其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和引導作用,引導其學習教學內容中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進而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需要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和弘揚,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是初中語文教學實現可持續良好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我國民族文化振興的客觀要求。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要樹立傳統文化教育觀念,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意識,將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到初中語文教學的始終,進而立足于課本、以語文教材為有效載體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同時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教學也要與時俱進的進行改革和創新,以豐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現代技術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教師也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更好的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提升其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