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冰利
(南昌市右營街小學,江西 南昌 330008)
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中涉及的內容較多,為了保證學生能夠靈活掌握所學知識,許多教師已經采用了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將生活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部分,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可以從生活中找到書中知識,同時也可以將書中內容與生活實際相互結合,從根本上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性和靈活性。
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指的是,在實際教學中,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利用與學生生活相吻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道德與法治中包含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因此教師還需要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會到書本知識含義,不斷豐富學生的社會文化。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主動探索問題和思考問題,不僅僅將自己的感知范圍和理解范圍局限在書本中,更多的是培養學生感悟生活和感悟人生的能力。
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存在許多相似點,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作為生活化教學的切入點。多數學生對自身具有高度認同感,這也為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提供了條件。教師再次過程中需要先確定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也不同,與其適應的教學內容也就不同。教師在備課中,需要先確定教學目標,規劃出明確的教學路線,并將其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相互結合。例如教師在講解《我學習,我快樂》這一課時,利用學生最熟悉的學習話題進行引導,教師可以先與學生展開互動,詢問學生是否記得自己在學習中的快樂瞬間,讓學生明確自己在學習中體會到的快樂。其中包括背誦一首古詩,解答出一個數學問題甚至是背一個英語單詞等,都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以上樂趣放大。以生活中學自行車或者輪滑的事件為例,任何事情在一開始都會遇到困難,不經歷過一次次的摔倒和爬起,永遠學不會自行車和輪滑,自然體會不到騎自行車和輪滑的快樂。通過以上實例說明,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需要精力先苦后甜的過程,這一案例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出學生的共鳴,進而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感悟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1]。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建立教學情景,能夠讓學生在相應的學習情景中體會其中包含的情感,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設計生活問題、組織生活觀察以及模擬生活場景等方式,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生活化。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先確定學生的心理,全面考慮其中的影響因素。例如,在學習介紹校園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展出出自己校園景色的圖片,學生在看到圖片之后會重新認識自己的校園,發現校園的美。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最喜歡的校園一角,這一課題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只要學生說出理由,都屬于合理的范圍之內。通過與小組成員相互討論的方式,學生可以充分與同學進行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過程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在這一課堂中,教師利用圖片展示的方式,為學生建立了相應的教學情景,通過學生熟悉的校園,將課堂與生活相互結合,讓學生發現校園中的美,進而發現生活中的美,增加學生對校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
道德與法治具有綜合性強以及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參加教學活動的方式,形成新的學習認知。例如,在學習與生命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記者,另一位同學扮演被采訪人員,小記者詢問對方在生活中有哪些愛護生命的行為,還需要改進哪些方面等問題。這種方式能夠提升學生在實際課堂中的參與性,將學生作為主體,詢問的問題也沒有限制,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對生命的認識,體會到生命的珍貴。
實踐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將其相互融合,可以幫助教師建立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例如,針對安全問題,為了幫助學生提升安全意識,可以提前讓學生回家收集關于安全問題的新聞或者信息,最后通過表格的方式展示出來。學生在實際收集信息的過程中,會深入了解目前我國社會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在此基礎上了解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法,提升自己的防范意識。學生收集信息的過程就是通過實踐的方式,完成知識的認知和內化,豐富自己知識量的同時,拓展自身的知識面積,為今后學習提供有利條件。通過以上分析能夠看出,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并將課堂與生活相互結合,提升課堂知識的實踐性。這種教學模式更加符合我國當前的教學要求,不不僅僅將知識學習安在課堂中,而是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3]。
將生活化教學與小學道德與法治相互結合,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輕松愉快的環境,同時讓學生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展開更加深入的感知。本文從課堂內容的確定、教學情景建立、組織教學活動以及實施教學實踐等方面,全面研究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為今后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良好發展提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