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雄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共和鎮平嶺小學,廣東 鶴山 529728)
課堂教學是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而將多種因素組合起來的動態過程。小學語文特有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特別講究教學藝術,讓學生在課堂上既學到知識,又得到感情的陶冶、思想的升華,這樣才能取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獲得這一效果呢?下面就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場,是師生憑借教材進行的最初的信息交流。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這一課堂環節,一開頭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符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如此,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好的開頭意味著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研究導入的方法,是每個教師應特別重視的問題。因此,我在語文教學時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情景導入是教師運用富有感情的語言,借助形象直觀的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教材所描繪的情境,引入新課的方式。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綜合作用,使學生從一開始,就置身于詩情畫意和美的享受之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
例如,在教學古詩《春夜喜雨》時,首先打開屏幕,出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畫面,再配上音樂,渲染氣氛,接下來教師導入新課:瞧,夜色朦朧,漁火若隱若現,景色宜人,美不勝收。看到這樣美麗的夜景,詩人的心情會是怎樣?他由這場夜雨聯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古詩《春夜喜雨》,讓我們一起從詩中尋找答案吧。
學生對詩中的意境是難于理解的,教師借助實物直觀和模擬直觀讓學生感知形象,誘發情感,并且用充滿情感的文字描繪出精彩的畫面,引起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披文入情,產生共鳴,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激發情趣導入是以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等趣味性強的活動導入新課的方式。這種導入重在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以便遷移到新知的學習中去。通過激發情趣導入,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為了幫學生理解“紛紛”的含義,教師手中攥滿白色的碎紙屑,高舉起來,貼近黑板,一撕手,許多紙屑就亂紛紛地飄落下來。這時就形成了紙屑“紛紛”飄落的情景。看了教師的演示,學生對“紛紛”就有了感性的了解,教師再加以說明:這種多而雜亂落下的樣子就是“紛紛”。如大雪紛紛,落葉紛紛。結合媒體的展示進行的說明要簡明準確嚴謹,一般不必把引申的意思也說出來。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詞句,往往要先引導學生進行刪減、調換、增加比較,待要理解的內容、揭示的規律顯示出來時教師再加以準確、嚴謹、通俗的說明。
例如在講《圓明園的毀滅》第一自然段時,先指名朗讀第一段:
“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然后出示修改后的第一段,對比讀:
“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在反復對比讀中讓學生體會:哪種寫法好?哪種寫法讀得帶勁?原文與改文有什么不同?
通過層層引導,對比感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有時為了講解新知識,先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學生表示不準、不全,教師必須簡潔準確地加以說明,為學習新知識做好必要的準備。
比如,學《草原》一課,要理解“翠色欲流”的含義,只要把“翠”“欲”的意思弄清,就解決了。而學生學過“翠綠”“翡翠”,這時只要復習回憶,說明“翠”的意思是翠綠,“欲”的意思是將要、快要。通過復習回憶,學生聯系一下,對“翠色欲流”的含義就可以弄明白了,即:草原非常綠,那翠綠的顏色似乎快要流出來了。
提問是教師根據教學要求,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思考回答的一種教學形式。課堂提問是協調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從新課程改革要求來看,提問不單是教師的事,而是師生互動體現。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要富有創新思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特殊要求文道統一。語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考慮到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啟迪。比如,在教學《奇怪的大石頭》一課時,我設計了幾個問題:(1)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里來的?(2)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3)它為什么會臥進土里?(4)李四光怎樣解開這塊巨石的來歷呢?(5)讀了這篇課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大小”是指提問所包括的內容范圍。教師設問所包括的內容范圍不能過大,若不,學生摸不到;也不能太小,學生一目了然,沒有思考的余地,學生常回答這樣的問題,就會養成不動腦筋的習慣。
提問要注意精簡數量,直入重點。一節課40分鐘,不能都由問題占據。應當重視提問的密度、節奏,以及與其他教學環節的配合,對問題進行合并,簡化,刪除,達到精簡數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質量的目的。
提問要圍繞教學目的要求設問,要圍繞文章中心設問,層層深入形成系統。提問要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由易到難,由表及里。
例如,在教《草原》一課,學習第二段時我設計了幾個問題:(1)作者在去草原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草原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初入草原有什么感覺?(3)接近草原時看到哪些景色?(4)草原的環境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5)書中哪句話描寫了這些景色?(6)你們從蒙古族人民遠迎客人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怎樣?這6個問題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問題(1)先總述,(2)(3)(4)(5)個問題步步深入,有機地聯系起來。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一節課要有個精彩的結局,必須著意努力,猶如百米跑將近沖線時,要全力以赴進行最后的沖刺。做到這些,對于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除了深入了解學生,精通教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之外,還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更新教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