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楠楠
(中共營口市委黨校,遼寧 營口 115000)
引言:在各國各時期文化的發展都基于哲學的不斷發展變化,各哲學思想的交流融合使得國家發展進程不斷推進,中西各國要清楚認識到哲學源流差異問題不是“零和博弈”,這兩者是可以做到互利共贏、普惠和諧的。這樣一來,實現21世紀人類的美好愿景也指日可待了。
說到中國哲學思想的源流,應當就是中國的悠久的智慧源流,而其悠久的歷史并不能僅從三皇五帝的幾千年說起,它應該是以萬年為計數單位,才能體現出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歷程。先秦哲學算是我國哲學的第一階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百家爭鳴學術盛況,各學派不斷涌現,彼此發問詰難,爭辯論斗不亦樂乎,這就由此奠定了我國思想領域的早期哲學基礎。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我國哲學思想體系越來越龐大,也更加復雜,慢慢形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映射——中國傳統文化,它作為中華民族偉大而瑰麗的寶藏,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其中包括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也蘊含了許多人生哲理。其特有的人文性體現出中國自古以來“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講究“以和為貴”,就好比我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且我國外交政策在國際上也備受推行和支持,體現初大國外交的氣魄與風度。
從古希臘哲學起西方哲學便開啟了漫漫探索之旅,古希臘哲學其實是以古希臘神話作為思索的基礎,通過對諸神的研究,將成果折射到世間的人類身上,從而形成自己的哲學派別和思想體系,因此西方哲學大多帶有宗教性的獨特色彩。再后來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集大成的哲學家為代表,進行了無數次的哲學探討與心靈溝通。實際上,除了其帶有宗教性之外,科學性也是它的重要屬性之一,西方哲學也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從中世紀黑暗的哲學衰落以后,人類逐漸覺醒的人文意識促使其思想從傳統古板的宗教中轉變到發展科技上來,開始意識到追求真理、渴求知識的必要性,找到自我發展的途徑。15世紀到18世紀期間,自然哲學與人文主義從互有聯系互有區別到兩者之間彼此相互糅雜,向真正的近代哲學開始發展。
文化即哲學思想的反映,中西文化的哲學源流差異主要是由于各個哲學發展的時代性和區域性有所不同,決定思想產生、發展、變革的政治經濟基礎差異明顯,直接導致形式上各式各樣,內容上豐富復雜,風格變化多端。
現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雖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經悠久的歷史現在依舊具有從前的風采,但本質上的哲學理論已逐漸不再適應我國飛速的發展進程,它需要在以往的基礎上繼承好的并將其發展下去,也要在發展的過程中慢慢發掘和繼承,這就免不了要吸收西方哲學體系中的精華成分,同時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合理的運用到我國的哲學理論建設中。以近代中國的新文化運動為例,雖說知識分子們是抱著救亡圖存的觀念,從拯救中國為出發點是值得稱贊的地方,但是他們一味地排斥中國傳統文化,盲目學習引進西方文化,沒有切實了解中國現實狀況就急于功利地盲目求進,這對我們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新時代的青年要以前車之鑒作為今后發展中國哲學的經驗教訓,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石,吸取西方文化哲學中的精華,去除其中的糟粕,取長補短,使中國哲學文化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繼續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進步做貢獻。與此同時,西方如今的啟蒙思想雖對以往的西方國家的人類覺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任何思想學說不可能一成不變,它需要中國的儒道釋哲學來調和,將西方國家從機械化、工業化的資本主義社會逐漸釋放出本來的人的天性,而不是成為工業化發展的附屬品。
各國的文化就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哲學文化差異也使得世界文化豐富多彩,絢麗繽紛。存在哲學差異并不代表一定要分出優劣高低、誰高貴誰低賤,相反差異會導致世界文化多樣性,引導各個國家的人民進行友好地文明溝通和交流,彼此了解對方的文化,尊重差異,理解異同。正如現在全球正在面臨的氣候變暖、恐怖主義、環境污染等嚴峻問題,就需要各國放下偏見和執拗,不能局限于自己國家的發展前景,要有大局意識和整體觀念,要在文化共性中尋找突破口,就像習近平主席在國際會議上反復提到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將中國人民的發展同世界的發展相聯系,希望各國與祖國同呼吸、與世界共命運。這個構想的提出是期望將世界各國連成一個整體,“團結就是力量”我想這句話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讓世界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威脅和平與安全的國際問題,一起解決。相信在各個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會更加繁榮。
綜上所述,在當前世界的大形勢下,西方哲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容置疑,同時也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幫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中國作為亞洲大國,自然也對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由此可得,中西文化的哲學源流差異是可以和平共存的,并能對中西方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全方位的剖析哲學差異,認真總結啟示,營造一個不同哲學文明自由交流的和諧氛圍。